荣伍奋进|从情感联结到社区共融,退役军人增能小组的成长之旅

 时间:2025-07-16 14:33:57来源:网络综合

在西溪街道,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曾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如今回归地方,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韧与热忱。今年1月至6月,由西溪街道主办、西溪社工站和心汇西溪公益中心承办的“荣伍奋进”退役军人增能小组活动,该活动基于2025年度西湖区西溪街道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西溪社会工作站、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运营项目”,以“交流、增能、共融”为脉络,为他们搭建起情感联结的桥梁,也让“退役不褪色”的精神在社区里温暖绽放。

image.png

活动发起前,社工团队通过社区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许多老兵在回归社会后,既渴望与战友重聚交流,又希望学习新技能更好融入生活,更期待用丰富的人生阅历为社区贡献力量。基于此,“荣伍奋进”小组设计了四场主题活动——从新春的情感联结,到自然手作的协作互动,再到非遗技艺的文化传承,每一步都回应着老兵们“被看见、被需要”的期待。

第一站:新春共叙,战友情在回忆里重新生长

1月23日,上马塍社区活动室里,老兵们带着期待开启首次相聚。作为小组的“初始阶段”,活动聚焦“建立信任”与“需求确认”:西溪街道人武部部长程金如现场解读医保、福利新政,用“政策干货”拉近与老兵的距离;社工通过“军旅记忆卡”破冰游戏,引导成员分享训练场上的热血瞬间与退役后的适应故事,情感在共鸣中逐渐升温;更关键的是,社工将前期调研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小组契约”——“我们承诺:倾听彼此、互助学习、共同成长”,让“荣伍奋进”从一场活动升级为有规则、有目标的专业小组。随后,社区工作人员加入讨论,认真记录老兵们对技能培训、公益活动的需求,并现场回应后续服务计划。

第二站:绿意暖心,自然手作里的战友情

小组工作的“过渡阶段”,重点在于打破防御、促进互动。4月30日,求智未来社区的“自然工坊”里,老兵们通过“植物卡片盲选分组”——这一设计并非随机,而是社工基于首次活动中“性格互补”“兴趣匹配”的观察,刻意构建的协作场景。

活动以“植物拓印”为媒介,将“增能”目标融入互动:园艺师讲解拓印技巧时,社工引导成员用“军旅中的植物记忆”接龙分享;动手创作时,老张主动帮视力不佳的老李调整叶片角度,老李则在一旁细心指导老赵如何均匀敲打,让植物汁液更好地渗透进纸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这些自发的互助行为,正是小组从“个体集合”向“协作共同体”转变的标志。一张张承载着老兵们独特记忆的植物拓印作品逐渐成形,它们不仅记录了这次活动的温馨瞬间,更凝聚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

image.png

第三站:纸鸢寄情,非遗传承里的老兵协作

进入小组“工作阶段”,社工将目标升级为“技能学习+价值实现”。6月6日的“手作春风 心寄纸鸢”活动,特意选择了“非遗纸鸢制作”——既是对老兵“文化参与需求”的回应,更暗含“传承”与“互助”的双重期待。

活动现场,有人回忆起军营里放风筝缓解压力的往事,有人感叹“这和小时候自己糊的风筝真像”。老师示范骨架捆绑、彩纸粘贴时,成员们专注学习;协作创作时,志愿者协助高龄成员,更有动手能力强的老兵主动担任“临时导师”,穿梭各组指导细节。一小时后,活动室里“飞”起的不仅是纸鸢,更是老兵们重新发现的“被需要感”——“原来我的老手艺,还能教给战友”“原来我的经验,对大家有用”。这些朴素的感慨,正是小组“增能”目标最生动的注脚。

第四站:竹扇传情,最后一次共作却是新起点

小组工作的“结束阶段”,核心是“巩固成果”与“规划未来”。6月20日的“指尖竹语 扇动温情”作为最后一次活动,社工特意设计了“回顾-总结-展望”的三段式流程:首先通过“活动记忆册”翻页,带领成员重温四次相聚的点滴;接着以“竹编扇子”手作为载体,将前三次活动中积累的协作经验、技能学习进行综合应用。活动中,志愿者协助处理竹条毛刺等精细步骤,老兵们互相交流编织技巧,有人分享改良花样,有人回忆前几次活动趣事,战友情在竹条翻飞间愈发深厚。老兵们用实际行动,让“退役不褪色”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社区行动。

image.png

这不是结束,而是“荣伍”故事的新起点

退役,从不是人生的“休止符”;离队,更不是使命的“终点站”。这场以“交流、增能、共融”为核心目标的“荣伍奋进”小组,用四次相聚完成了最生动的诠释:

“交流”让尘封的战友情重新流动,那些训练场上的号子声、驻训时的野菊香、军营里的纸鸢梦,在分享中化作跨越岁月的温暖共鸣;“增能”让“退役”二字褪去焦虑,植物拓印的细腻、纸鸢骨架的精准、竹扇编织的巧思,不仅是手艺的习得,更是“换个战场也能出彩”的信心重建;“共融”让“社区”成为新的“连队”,老兵们在社区文艺演出、志愿活动中穿梭的身影,用行动证明:曾经守护家国的肩膀,如今依然能扛起社区的温度。

四场活动的落幕,恰是“荣伍”精神的新生——它不再是一场限定的相聚,而是一条开放的成长之路;不再是单向的服务给予,而是双向的能量传递。老兵从未远离,他们只是换了身“便装”,继续以“社区共建者”的身份,书写“退役不褪色”的新篇章。

致敬最可爱的人,也期待更多“荣伍”故事,在社区里继续温暖生长。(西湖区心汇西溪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