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清晨,35℃的热浪裹着豆香漫过流芳乡的梯田。当一架银白色无人机在百年古樟树顶发出蜂鸣时,45个孩子脏兮兮的手指悬在半空——想触碰又缩回,像触碰一个烫手的梦。南昌工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劲炎服务队将教学无人机带进这座“豆香小镇”,在热得发亮的夏日里,开启了一场关于飞翔的对话。
图为队员吴景贤给孩子们讲解无人机结构。刘佳浩 供图
破冰:当螺旋桨遇见豆田
“老师,它会啄烂豆苗吗?”十岁的豆农之子安安紧盯旋转的机翼,队员吴景贤蹲下身,引他指尖轻触温热的碳纤维:“它只想带你看更高的山。”
孩子们轮流抚摸机身,用蜡笔在作业本上画下“铁鸟”。安安在画纸背面歪斜地写:“原来云朵的钥匙是铁做的,比豆子还沉”。
图为队员吴景贤教小朋友操作无人机。王新宇 供图
颤抖:从失控的翅膀到握紧的勇气
教学远比预想艰难。
“遥控器比磨豆的石碾还重!”安安首次推动操纵杆时,无人机猛地撞向豆秸垛。孩子们尖叫着扑进草堆“救机”,却发现它悬停在一米高处——队员张义鸿早已按下紧急制动键。
“瞧,它和你晒场的豆子一样怕摔。”张义鸿拂去机身上的泥土,把安安汗湿的手按回操纵杆,“你慌,它就打转;你稳了,它才敢往云里钻。”
烙印:用鹰的眼睛,重新爱上踩了十年的土地
航拍镜头让熟悉的乡土焕发新生。
“原来从天上往下看,我家豆腐坊的烟囱在冒小花!”安安指着屏幕咯咯笑。更深的改变发生在结课后。安安在作文里写:“‘铁鸟’找到晒场漏水的水管了!我要造会修灌溉渠的飞机!”——这个曾认为“发明是城里人专利”的男孩,第一次把梦想种进豆乡的泥土。
图为流芳乡晚霞照片。吴景贤 供图
所谓科普,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孩子相信“我能驯服这片天空”。乡村科普的真谛,也从来不是制造飞行员,而是让被大山框住的孩子相信——每双沾泥巴的手,都该有权利触摸星辰。(通讯员:曹涛,龙熠璇)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