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乡融合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化推进的关键阶段,健康乡村建设上升为健康中国专项行动计划之一。在行动计划落地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实践障碍?现有探索中是否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2025年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刊发的理论文章《政社合作推动农村健康文化转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青年人才培养专项2024YT10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教授顾湲三位专家,基于深度参与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的实践经验共同撰写。
《政社合作推动农村健康文化转型》论文截图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华润医药集团联合发起,依托华润医药集团的资源禀赋、产业链优势,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落地的丰富经验,赋能乡村百姓健康生活。项目联合顾湲家庭医生咨询工作室创新设计并具体实施的“村级健康互助组”模式,不仅为论文提供了实证支撑,更生动展现了多方协作共绘蓝图的实践历程,为践行健康乡村行动计划提供了经验与参考。
为了让更多读者理解这项实践,本文将在保留论文原意基础上,采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行文方式进行解读。
慢性病防控遭遇文化之困:乡土认知与现代医学的差异
文章提出,现阶段高血压、糖尿病和慢阻肺等慢性病仍是威胁农村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虽然国家已基本构建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农村健康文化转型滞后的深层制约,和传统健康认知与慢性病防控理论的差异与矛盾。
一方面,健康文化转型相对滞后,导致早期干预机会流失。调研发现,部分村民对慢性病存在认知偏差:将无症状阶段等同于健康状态,忽视潜在风险;对头痛等常见症状多归因于“受风”或“劳累”,倾向于采用“三素一汤”或“村医四件套”等“短平快”治疗方法;部分村民经历心脑血管等并发症后,仍未能建立与基础慢性病的因果关系认知。
另一方面,健康文化转型动力相对不足。例如,健康教育的“水土不服”,拉横幅、发传单式的宣教配合专业术语讲解,村民“听得见”,却大多“听不懂”,更别说“理解”和“用好”了。基层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诊疗和慢病管理能力均需加强,包括问诊、查体、鉴别、合理用药、居家监测指导等关键环节。同时,由于农忙、劳动力外出等现实因素,许多患者难以及时获得慢病相关的连续性服务。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聚力破局:激活内生动力,助力文化转型
文章指出亟需探索构建更贴近农村生活实际的知识传播和服务供给体系,以增强农村健康文化转型动力和效果,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在4省区11个试点村庄开展的“村级健康互助组”模式为此提供了实践样本,为健康乡村建设提供了可探讨的思路、方法和经验。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专家在甘肃舟曲手把手教授开展健康互助组活动的诀窍
项目尝试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支持、社会组织协同、村民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通过将全科医学服务与乡土社会的“家本位”文化相结合,借助在地化的健康支持网络,利用乡情、亲情,使慢病管理服务更符合农村社会文化特点。现阶段研究发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实践路径:
建立基于血缘地缘的女性志愿者遴选机制,组建基于乡土社会资本的互助网络,发挥村民间相互影响的同伴效应。这种组织方式依托村民间固有的信任关系,为健康行为干预创造了良好的沟通基础;同时,发挥女性群体在家庭日常照护等事务中的传统作用,借助日常交往中的相互提醒机制,将专业健康建议转化为生活习惯。在正式的小组活动之外,指导成员还通过家庭成员、邻里间的自然互动,将血压和血糖监测、规律用药、合理饮食、戒烟等健康行为逐步融入日常生活。
甘肃舟曲杰迪村村医杨海条(右)与健康互助组志愿者赵风霞(左)讨论使用健康护照工具
开展村民志愿者为主、互动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重点突出健康行为改善方法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以及不健康行为习惯的现实危害,有效降低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采纳门槛,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健康可以很简单”的生活理念。由经过培训的女性村民志愿者担任活动主体,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专业支持,通过提问-解答-再提问的互动循环,巧妙运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比喻,使健康知识更易被村民理解和接受。例如,活动时由村民志愿者向大家提问“是否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做到的请举手。是怎么做的?”,再将血压测量比作“农田灌溉”、合理用药喻为“科学施肥”,解释规律地自我监测、按时按量服药等对促进与维护健康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村民志愿者以身示范健康生活方式,传授实用健康技能,运用“健康护照”等可视化工具,使村民直观见证健康改善过程。
河北定州后营村志愿者王丽平(中)带领团队在自家院里开展健康互助活动
上述做法,在保障专业指导准确性前提下,融合了农村社会文化特点,提升了村民对慢性病管理服务的接受度与获得感,促进了健康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实践”的转变,利于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更自然地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实践。健康志愿者家庭及邻里在疾病关键指标居家监测、科学用药、膳食调节、定期随访复查等方面改善尤为突出,村民交流话题从“收入多少”转向“今天测血压了吗?”“做饭少盐有啥妙招?”。
模式实施后,慢病患者干预依从性明显提升。例如,宁夏海原关桥村,试点开展5个多月后,慢性病患者规律服药率从28%提升至77%,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从37%、32%提升至83%、77%;甘肃舟曲杰迪村试点开展1年后,慢性病患者规律服药率从35%提升至81%,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从33%、33%提升至55%、58%。
从医共体到健共体:医防融合,构建可持续健康生态正循环
顾湲教授表示: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村级健康互助组”模式的意义远超慢病管理本身。它不仅是送医下乡的义诊和适宜技术推广,更是立足县域医共体改革实际,以村民由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健康管理转变、打通乡村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等具体问题为切口,由“政府-专家-社会”多方协作,以微观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打造农村基层健康网底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激发健康乡村建设内生动力,保障健康乡村行动计划切实有效落地的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项目在持续优化群组干预方式与农村社会基础适配性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群组干预的扩散效应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精准化临床与预防之间的接续机制与联动路径,充分发挥原有政策设计中两者的技术结合优势,切实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
在战略引领层面,项目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将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两大战略深度融合,展现了服务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在机制创新层面,构建了“政社联动搭平台、专业支撑强能力、村民参与增活力”的协作方式,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在实践探索层面,组建涵盖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政策、卫生政策等多学科专家团队,深入剖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矛盾,以试点示范为抓手,建立“调研-试点-评估-优化”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实效。
项目的帮扶实践与理论研究都证明了健康乡村建设的关键原则:只有健康治理扎根于村庄的社会土壤,政策才能真正“活”在百姓生活里。
截至目前,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已开展线上课程培训及远程病例指导610余期;出版培训书籍2本,实地培训基层医院管理人员2700余名,深度赋能1000余名乡村医生;建立村级健康互助组46个;援建乡村卫生室64所;为6万余个家庭送去价值1500余万元的润心健康包。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