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乡村语言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9日至7月13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益路黔行 语润苗音”实践队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深入苗寨和当地小学课堂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组织芦笙技艺学习、苗族织锦体验和非遗剪纸教学等特色活动,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文化实践课。
芦笙悠扬,奏响民族华章
实践队专程拜访了第十二代芦笙制作传承人罗志泽老师,深入学习芦笙制作的精湛技艺。罗老师详细讲解了选材的关键:制作笙斗需选用防腐防潮的杉木,而笙管则必须采用可食用且音质清亮的苦竹,竹节间距需均匀圆润。他还向队员们展示了九种不同芦笙的特点,从形制差异到适用场合,再到背后的文化内涵,一一细致讲解。罗老师不仅积极传承还不断创新,成功研制出十九音芦笙,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融合,使这一古老乐器不仅活跃于苗寨节庆,更登上更广阔的舞台,成为连接民族文化与世界的纽带。
在芦笙吹奏学习中,舟溪村苗学会的杨光华老师为实践队员们进行了细致指导。他一边调整学员的手腕姿势,一边耐心讲解演奏要领:“吸气要沉到丹田,就像上山挑柴时的蓄力;吹奏时,手指要像跳芦笙舞一样灵活。”杨老师不仅示范演奏技巧,更通过生动的讲解让队员们理解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欢快的旋律展现节庆时的踩堂舞步,庄重的音调传递祭祀时的肃穆氛围,悠长的曲调则承载着苗族先民迁徙的历史记忆。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不仅学习了基本演奏技法,更感受到芦笙音乐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织锦绚丽,巧手编织传承
苗锦是中华灿烂织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队拜访了苗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英,深入学习这项非遗技艺。潘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精美的织锦作品,上面的蝴蝶、祥文等图案栩栩如生。她特别拿出一件珍贵的传家宝:“这是我奶奶年轻时亲手织的,已经有120多年历史了。从种棉、纺线到染色织造,每道工序都是奶奶亲手完成的。”在古朴的织机前,潘老师娴熟地示范织锦技法,双脚灵活踩踏,双手快速穿梭。跃跃欲试的队员们初次尝试时却手忙脚乱,丝线很快缠成一团。潘老师立即上前指导:“握梭要稳,穿梭要准,还要注意观察经线排列。”经过耐心指点,队员们慢慢体会到这项非遗技艺“慢工出细活”的真谛。
剪纸灵动,裁出童趣创意
实践队员们在学习贵州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将江西瑞昌剪纸艺术带进了当地课堂。当队员们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来,先把彩纸对折三次,像叠小扇子一样……”队员们耐心示范每个步骤,孩子们专注聆听,从笨拙到熟练,很快剪出了灵动的窗花和生肖图案。“老师,我的蝴蝶会飞!”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为了巩固学习效果,队员们还特别设计了“剪纸造句”游戏,鼓励孩子们用普通话为自己的剪纸作品编创小故事。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了普通话表达能力,实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完美融合。
此次“推普+非遗”实践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贵州的芦笙制作、苗族织锦与江西瑞昌剪纸等非遗技艺,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这些传统工艺跨越地域限制,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实践队员们在学习贵州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将江西剪纸艺术带进苗乡课堂,用实际行动践行“非遗无界”的理念。未来,团队将继续开展此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和普通话的推广运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通讯员:徐颖 郭雅如)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