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润童心 青春力量筑振兴——宁夏师范大学“绘光”实践团队三下乡实践纪实

 时间:2025-07-07 17:50:48来源:网络综合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践行青年使命担当,近日,宁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光”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开展幼儿园支教、主题墙绘创作活动,并深入走访乡村党员,以青春之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色课堂润童心,支教赋能育新苗

实践团立足教育实际,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纲领,构建"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科学启蒙"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支教团队紧扣“红色传承”主题,构建起“听、看、唱、做”四位一体教学体系。课堂上,队员化身“红色故事宣讲员”,通过动画短片、立体绘本等载体,生动讲述单家集夜话、将台堡会师等发生在宁夏大地的革命历史,以及小萝卜头、马和福等英雄人物事迹。并通过绘画心中的英雄的方式来将红色基因深植于小朋友的心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教育升华。

生态叙事与艺术重构: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实践探索

7月6日,宁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光”社会实践团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择堡镇白河村开展"绿水青山里的农耕诗"主题墙绘创作,通过跨学科的艺术表达,将生态理念与农耕文明进行当代性转译。团队以在地性调研为基础,深度解构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提取田野肌理、植被形态等原生元素,运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将其抽象为流动的几何线条,并通过色彩解构与重构,将靛青渲染的山峦意象与明黄稻浪形成视觉对话,构建出兼具传统意韵与现代美学的空间叙事体系。历时三日的创作完成后,这面长12米、高4米的公共艺术墙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觉化注脚,这幅振兴画卷与现场观展的村民形成动态的文化对话场景,构建起兼具生态教育、文化传承与审美体验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为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美育建设提供了创新实践范式。

对话乡村党员,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期间,团队专程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党员。以白河村和雁岭社区的党龄超40年的老党员为核心访谈对象,通过深度对话采集其参与革命建设、乡村发展的口述历史,系统整理包含农耕工具、荣誉证书等实物素材,构建“个体记忆—村落历史—时代变迁”的红色文化数据库。75岁何爷爷是一名退伍军人,曾荣获多个奖章,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认真聆听她的入党经历和人生感悟。临走前,队员们为老人拍摄了艺术肖像照,并送上真挚的祝福。70岁的何爷爷,他向队员们讲述了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感人事迹。看着老人珍藏的泛黄奖状和勋章,队员们深受触动。党员们的亲身经历与坚定信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基层党员在乡村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此次三下乡活动,通过教育、艺术与党建学习的有机融合,实现了红色文化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全方位渗透。“绘光”三下乡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乡村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让红色文化在乡村大地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通讯员:牛瑞婷 刘嘉豪)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