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盏灯火,温暖关桥村的夜晚
晚上八点的关桥村卫生室依然亮着灯,村医田彦荣轻轻拔下最后一根温灸针,看着依偎在母亲身旁的小女孩开心的笑脸,他长舒了一口气,感到欣慰。这个曾因肠息膜淋巴结炎反复发作,3天一次腹痛的小女孩,家长尝试了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果,但经过田大夫“五行针灸”的精心治疗,病情得到了良好控制。
半年后,关桥村卫生室的电话响起:“谢谢田大夫,您扎的针真管用,孩子已经半年没再喊过腹痛了!”村民王梅(化名)打电话表示感谢。田彦荣听着电话里母亲和女儿分享自己的生活,不禁想起5年前那个沉默的自己。西北的风沙劲吹,那时的他就像西海固干涸土地上一株倔强的芨芨草,守着村卫生室的一方天地,却在现代医学与传统村医角色的夹缝中迷茫。
缘起:从“沉默村医”到“村民健康守护者”的蜕变
2020年,华润健康乡村项目组调研团队走进关桥村时,这里的情况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村级卫生室处于寥落之中,村医田彦荣给人的印象也不太精神。事实上,田彦荣当时的沉默源于长久的现实困境,当时的关桥村卫生室是全国村级卫生室生存状况的缩影,医疗人才、服务能力、硬件设备等资源相对短缺是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的普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村民们往往宁愿舍近求远,花更多的费用、时间去县医院看病。
诊室里陷入短暂的沉寂。田彦荣的目光扫过诊疗桌抽屉里泛黄的毕业证,扉页“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医学生誓言烫金字样,已被摩挲的有些褪色,面对项目调研者关于“基层医疗困境”的提问时,他低头搓着白大褂衣角,半晌挤出一句:“乡亲们需要,我就守着。”
田彦荣正在为村民看诊
转机始于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的到来。2020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华润医药集团共同发起的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不仅为关桥村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新卫生室,还为乡村医生带来实用的培训,让村医掌握了中医适宜技术、现代康复技术、全科诊疗等技能,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守护村民的健康。
“卫生室援建的非常到位,里面的硬件设施都很齐全,宽敞明亮,来看病的村民都很舒心,条件好了也更加放心了。”田彦荣站在卫生室前介绍到。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为关桥村援建的卫生室中医诊疗区
成长:跟着项目认真学习的过程
在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启动后,田彦荣通过线上培训考试选拔,成为项目乡村医生线下深度培训班的学员。从线上到线下,从海原到延安再到北京,他一直跟着项目学习。
“这种学习机会非常难得。项目培训的知识对于我们村医来说特别有用,能学到真本事,我们周边村子的医生也都非常想报名学习,大家上课都上不够,都希望每年能再多举办几期。”参加培训后田彦荣明显高兴了许多,眼睛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5年间他完成了3个多月的线上系统培训课程,6期每期5—10天的,现代康复技术、慢病管理培训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线下课程。除此之外,项目组建的专家带教社群,还实时在线指导,为他答疑解惑。现在的他,不仅学习了20多项中医技能,在全科诊疗方面进步也很大,掌握了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全面查体的基本方法,可以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功能筛查等专业检查,提高了常见病合理用药、血压、心率、血糖临床监测与结果判定等多种诊疗能力。
“原来针灸和艾灸技术还可以结合成温针灸技术”“测试温度觉、震动觉检查分析病情很好用”……田彦荣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满了知识点,他从那个面对村民看诊时常常手足无措的村医,成长为掌握拔罐、针灸、推拿、艾灸等8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多项全科诊疗知识的优秀村医,2023年,他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乡村全科助理医师考试。
“项目对于我考证有很大的帮助,项目带着我们之前,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证的想法,一个村医考证有什么用,但是项目来之后,我们感觉就好像看到了希望,对这个考试感觉也很有信心,就去考了,一次就过了。”听得出,田彦荣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村民也更加信任田彦荣,“治疗效果真的很好,多年的腰疼在这推拿几次大大缓解。”一位大爷笑容满面地说道。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说:“我腰腿疼痛20多年,出行治疗很不方便。现在好了,不出村就能缓解病痛。”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给我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自从有了项目的帮助之后,我们村里的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援建的村卫生室宽敞、干净,还给卫生室添置了不少硬件设施,卫生室建成之后大家都特别开心,来看病心情都好了不少。并且培训课程也很全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还有善医行专家团队、顾湲教授专家团队在微信群里,24小时带教指导,让我有了学习的信心,掌握了很多中医技术为患者解决痛苦,我也更有信心当好健康守门人。”田彦荣的眼神从最初的迷茫,到现在眼神里充满了自信、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像田彦荣这样的村医学员,5年来,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培训了1000余个。
田彦荣在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三周年总结推进会发言
新生:用好中医诊疗技术,小小银针也能有大作用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精准健康帮扶机制。
在关桥村卫生室的账本上,一组数字正见证了这场变革:中医诊疗人次占比从0跃升至50%,年度诊疗收入突破2.5万元。在这背后,是比数字更动人的故事。
“中医诊疗技术,是真的有用,也能报销,因此老百姓比较信任比较喜欢。有很多小病不用吃药,通过针灸、艾灸这些理疗就能治好,很方便,并且村民看病的花费也降低了不少,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村民看病输液输3天要花100多块钱,但是我给他做针灸的话一两次就好了,加起来也就花20多块钱,费用降低了差不多80%。现在来看中医的已经达到了门诊人数的二分之一。”田彦荣讲解到。
邻居钱大妈三天两头感冒,每次感冒都要输液五六天,并且效果还不太好,自从田彦荣用针灸治疗后,一两次就好了,省了不少看病费用;村里面一个上高二的男孩,在学校里面咳嗽老是不好,持续了两三周,针灸以后一次就好了,再也没有咳嗽。“田大夫真的帮了我们大忙,以前这这种情况都要去县里的医院的看的,现在好了在村里就能治好,花的钱也少了许多。”男孩的母亲感激地说道。
田大夫的银针虽小,却扎扎实实解决了大问题。老百姓信得过、用得起、治得好的中医诊疗技术,正在让国家健康扶贫战略真正落地。少输一瓶液、少跑一趟大医院,省下的钱变成了书包、化肥、新瓦房,这就是健康扶贫最朴素的答案:乡亲们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日子才能真的旺起来。
新机:村级健康互助小组,让村民有了健康组织
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带来的改变不只是田彦荣一个人,更惠及了当地的更多村民。项目开展的“村级健康互助组”活动由乡镇卫生院医生牵头,村医组织慢病患者和女性健康志愿者成立的。当笔者造访时,田彦荣正和几名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妇女村民查看一本本写着健康护照的绿色小册子。此外,田彦荣也会带着村民在新建的卫生室里开展“村级健康互助组”定期的“健康讲堂”。在首都医科大学顾湲教授团队指导下,从“三减三健”预防慢性病知识讲解到中医养生知识教学,曾经沉默的村医成了村里著名的“健康主播”。
田彦荣为村民普及健康知识
“以前看病靠运气,现在健康靠自己。”这是互助组成员的普遍感受,这支由田彦荣担任组长,妇女志愿者组成的“健康互助组”,是慢病管理的“前沿哨所”。
“活动开展以来,我一有时间就会把村民召集起来,给他们普及慢病管理知识,告诉他们怎么去按时服药、规律生活、合理锻炼,每个月定期上门测量血糖、血压,监测健康数据,发现问题及时与村民沟通解决找出原因,干预纠正,总体来说互助组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田彦荣对笔者说道。
75岁的马奶奶由于长期吃寒菜的习惯,盐分摄入过多,血压老是降不下来,参加健康互助组后,在组员们的监督下控制饮食,血压明显改善。79岁的张爷爷,血压高,一开始不重视也不吃药,参加了几次健康互助组活动后,开始规律服药,血压再也没有高过。
在田彦荣和妇女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意识正如蒲公英般飘散在西海固的山峁沟壑间……
乡守:山海有路,健康无界
暮色中的关桥村升起袅袅炊烟,田彦荣收拾好诊疗箱,走向需要上门随访的独居老人。这个曾经困守黄土地的乡村医生,如今是村民口中的“健康领航员”。他的诊室里始终放着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颁发的结业证书,上面的蒲公英图案舒展着隐喻:每一粒健康的种子,终将长成守护生命的森林。
截至2024年12月底,项目实施款物6414万元,实地培训2200余名基层医院管理人员,深度赋能培养1000余名乡村医生;援建60所卫生室;为6万余个家庭发放常用药品;惠及470万人次。
从六盘山麓到黄河之滨,华润健康乡村公益项目与“田彦荣们”的故事正在9个省(区、市),500余个村同步上演。当健康中国的阳光穿透岁月尘埃,照进西海固的沟沟坎坎,这片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正生长出最动人的春天……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