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躬耕,从智慧大棚到千年庙宇,从直播间到留守儿童课堂。在三庙镇的振兴画卷上,重庆移通学院“凤山青穗”乡村振兴促进团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执笔人。
青砖问古 钢骨耕新
抵达三庙镇,促进团便展开了扎实的全域走访调研。在街头巷尾,成员们与街边老人亲切交流;在田间地头,与为稻米除草的农民深入交谈。其中,280亩智慧大棚基地让成员们实地触摸到“科技+农耕”的强劲脉动。大家化身“农业观察员”,亲历智能化灌溉系统运作,并在村民指导下采摘茄子,深刻体验科技与传统农技的融合。同时,促进团走访了财神庙等历史建筑群,记录革命时期标语,深入了解“三庙并立”格局,系统梳理文化地标谱系,为后续的文化挖掘与创意设计积淀了丰富素材。
口述山河 蓝图织梦
为了更精准地把握三庙镇的发展方向,促进团与镇党委书记邹丹、宣传委员杨加兵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龙鹏宇进行了深入座谈。镇政府系统介绍了“智慧大棚蔬菜基地+凤山大米+稻鳖共生”三大支柱产业,并明确提出希望以高校智慧为纽带,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文化溯源方面,促进团专访退休老干部孙光斌,深度解码三庙镇文化基因。
稻浪声波 指尖云水
带着对当地产业基础的深入了解,“凤山青穗”乡村振兴促进团探访了稻米加工厂,见证了“凤山大米”锁鲜科技的硬实力。不仅如此,成员们还摇身一变成为“带货主播”,运用“整活了”“上才艺”等年轻化语态,在直播间热情推广稻鳖米、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弹幕热潮有效带动了销量激增,成功搭建起数字桥梁连通城乡需求。随后,促进团扎根重庆市最大的稻鳖共生基地,揭秘“四人管近300亩”的智慧农业模式。负责人向促进团深入阐释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循环原理,强调其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价值,并热情呼吁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农业,成为“智慧新农人”,担当农业发展的未来。
星斗种院 米粒映光
在聚焦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团心系乡村未来,特别为当地留守儿童开设多元课程。成员们分组精准辅导22名孩子,创新采用黏土、不织布创作等趣味形式取代传统歌舞,有效激发孩子们的童趣与想象力。促进团成员还化身“普法小老师”,通过“传声筒”等互动游戏生动揭示谣言危害,切实提升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了留存乡村记忆与敬意,促进团倾力创作纪录片《一粒米的故事》:运用无人机航拍展现稻鳖田壮观的生态棋盘格局,用特写镜头捕捉露珠稻叶与巡游甲鱼的灵动瞬间;跟拍古稀夫妇的辛勤农耕场景,镜头深情定格“皱纹笑意与沾泥双手”,以此致敬代代相传的农人匠心。
沃土图腾 新农印记
基于前期扎实的调研和对当地痛点的精准把握——品牌辨识度低、生态价值认知浅,促进团充分发挥创意设计能力,推出“三庙稻鳖”IP形象。该形象巧妙融合了地域文化符号与稻鳖核心元素。促进团进一步开发了环保材质的系列文创产品,推动当地特色纪念品向承载深厚“文化价值的载体”蜕变。
晚风拂过第十日的稻浪,实践虽止,步履未停。“凤山青穗”乡村振兴促进团种在三庙土壤里的创意种子正破土成苗,终将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参天林海。(通讯员:杨惠地 翟诗韵)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