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以“穿越变革浪潮,共筑经济韧性”为主题的CFS 2025第十四届财经峰会在上海盛大启幕。峰会聚焦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吸引商界、政界、学界及传媒领域千余名精英共襄盛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凭借在社会责任领域的持续深耕与标杆实践,德力西电气斩获2025企业社会责任典范奖,实现该项殊荣的六年蝉联,充分展现了公司在行业中引领者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承诺!
01.以公益为基 以绿色为翼
一直以来,德力西电气致力于打造“一老一小 传统文化”的企业特色公益模式,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做“有温度”的社会公益践行者。
2018年底,为了更好的回馈社会,德力西电气专门成立了“芜湖德基金公益基金会”,从教育公益到绿色战略,从敬老关怀到文化传承,以系统性布局持续拓展企业责任的边界。
深耕公益,点亮希望之光
教育赋能:累计援建23所希望小学,为偏远地区儿童筑造知识桥梁;累计开展257场“阿德进校园”、“小小电气工程师”安全教育活动。
敬老爱老:累计开展504次敬老慰问,践行敬老爱老美德。
文化传承:赞助跃龙龙舟队,累计参与76次挥桨竞渡,传承传统文化。
绿色行动,践行可持续未来
全面融入ESG理念,为地球做点好事。从绿色智造到公益减碳,构建全链路可持续发展模式。员工关怀与社区共建双轨并行,让责任理念扎根生长。
02. 初心致匠心 诠释责任担当
峰会现场,德力西电气人力资源副总裁刘林焰接受主办方专访,深入解读企业六年蝉联大奖的背后逻辑与责任蓝图。
德力西电气如何通过社会责任行动成为行业标杆?长期坚守的初心和动力是什么?
刘林焰:德力西电气的社会责任实践,是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深耕。从2012年首所希望小学援建,到常态化的公益活动,我们始终在用行动传递温暖。德基金的成立,更是让德力西电气公益走向专业化。我们聚焦“一老一小 传统文化”公益模式,将“守护用电安全”理念延伸至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员工、客户、社会、环境的多方共赢。
我们坚信,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与市场,更在于对社会的价值回馈。这种“共生 共赢”理念,让责任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坚持,促使我们不断在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前行。
贵公司如何通过"以人为本"举措提升员工归属感,激发创新与组织韧性?
刘林焰:我们始终践行"同关爱 共成长"理念,构建了全方位的员工关怀体系。
成长赋能:持续打造全方位、进阶式的培训体系,满足多元化人才梯队的发展与培养。
价值激励:制定公平、多元且富有激励性的全面薪酬体系,确保员工贡献获得全面认可。
暖心关爱: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及关爱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
当员工在物质与精神层面都感受到尊重与支持,其创新潜能与组织认同感自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作为“有温度的国际化低压电气领军企业”,未来如何通过社会责任实践提升影响力?
刘林焰:德力西电气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 促碳中和 建绿色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诠释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
绿色实践:温州、芜湖、濮阳三大基地均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及五星零碳工厂,并通过各类措施持续降低碳排放;携手生态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转型,不断延伸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社会责任价值链。
技术创新:成立“新质生产力创新研究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深化公益实践:深耕现有公益领域,让希望小学等项目持续产生价值,不断扩大项目覆盖面与影响力。
六年殊荣,是对德力西电气公益实践的认可,更是对公司引领行业责任风尚的见证。未来,德力西电气将继续以“有温度”文化为核,将责任深植社会肌理,为美好社会生态注入活力,书写企社共生共荣的精彩华章。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