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心摊开掌心,一枚军功章安静躺着,被岁月磨蚀却依旧沉甸甸的——它不止是金属,更是祖辈热血凝铸的勋章,无声诉说着一脉相传的赤诚。我叫弓强,一个平凡志愿者,我们家族四代人的生命之河,始终奔涌着奉献与担当的强劲脉搏,在历史长卷上刻下深痕。
我的大爷爷弓仲韬,是历史深处一盏不灭的信仰明灯。在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指导下,毅然点燃了照亮中国农村的第一簇革命火种——1923年,他亲手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别支部”。革命道路坎坷崎岖,他散尽家财支持组织,举家迁至北京后,生活的困顿如影随形。然而即使贫病交加、目不能视,临终前他仍用尽最后力气,紧握着孩子们的手反复叮咛:“一定要把这一千块钱交给党……这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他的气息微弱,却字字千钧,敲击在家族后辈心上,成为永不磨灭的印记。如今,在衡水安平“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静静矗立的“敢为人先、勇于奉献”八个大字,正是我们家族血脉中那团奉献的不息之火永恒铭记。。
在祖父精神光芒的照耀下,我的父亲也早早立下报国之志。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投身军营,成为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以钢铁之翼守护家国安宁。1959年国庆,他驾驶战鹰呼啸着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领袖与人民的庄严检阅。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归来,父亲并未放下心中那份炽热。在我童年记忆里,家中总是高朋满座——他热忱为邻里牵线搭桥,每逢说媒,总将家里最好的吃食倾囊相待。幼时的我常躲在一旁,内心既不解又委屈:为何要把自家的好东西都让给别人?父亲却只是温和地摸着我的头:“孩子,人活着,心里不能只装着自己。”这句朴素箴言如春雨润物无声,多年后终于在我心中长成参天大树——原来那慷慨待客的身影,早已悄然在我心底种下了一颗名为“先人后己”的种子。父亲用他平凡日子里的无私热情,为家族精神注入了全新的时代活力。
父辈的言传身教如润物春雨,最终指引我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公益长路。2015年,沧州市义工协会成立伊始,我便成为其中一员。从此,无数个清晨与深夜都浸染着奉献的痕迹。一次母亲节活动前,我提前精心订购了百支康乃馨。花束在周五抵达,我立即将它们轻轻浸入清水中,静待其舒展绽放。随后,我独自在灯下埋头忙碌,剪枝、套纸、整理,整整五个小时,手指被花枝刺得微疼,腰背也隐隐发酸,但想到老人们收到鲜花时的笑容,便觉得一切值得。活动那天,当我把精心包扎的花束送到社区老人手中,看着她们眼中漾起的惊喜与温暖——那一瞬间,所有的疲惫仿佛被无形的手轻轻拂去,心田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甘甜彻底盈满。
这条公益路上,我与爱人风雨并肩。我俩几乎同时加入协会,是伴侣,更是同舟共济的战友。协会事务繁杂,除了日常服务,还有无数案头工作。最难忘那次为申报省级5A社团,我们并肩鏖战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一万多张图片、数十万文字,最终装订成一千三百多页的厚厚材料。多少个夜晚,窗外的星月默默陪伴着桌前的灯光,我们伏案整理到凌晨。当连续两届荣获“河北省5A级社团组织”的喜讯传来,我深知这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灯光下疲惫却坚持的身影共同编织而成,那份并肩奋斗的踏实感,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礼。
我们未曾刻意向孩子灌输奉献之理,却在日日身教中悄然播下种子。儿子弓世杰从中学起便跟随我们出入养老院,为老人洗脚、包饺子、表演节目,稚嫩肩膀也早早扛起责任。更难得的是,他主动将压岁钱郑重投入捐款箱;工作后有了收入,更定期向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他曾认真对我们说:“刚开始只觉得公益有意思,越做下去才越明白,它不只是有意思,更是有意义的事。”——看着他眼中那份清澈的坚定,我仿佛望见了家族信念之河在年轻一代的生命河床上继续奔涌不息。
从战火纷飞到岁月静好,我们家的精神血脉始终滚烫:大爷爷弓仲韬在旧时代敢为人先,用信仰点亮农村革命的星火;父亲驾驶战鹰翱翔于新生祖国的蓝天;而我和我的小家,则在和平岁月里以平凡之手,传递着人间温暖。时代浪潮翻涌不息,奉献精神却始终如磐石般坚韧——在危难之际是豁出命去的勇敢,在安稳年代则化作捧出心来的温暖。
军功章静静躺在我的掌心,仿佛依然带着祖辈胸膛的温热。它无声诉说着:奉献,这融入血脉的家族印记,早已超越时间,成为我们生命本能的一部分。未来岁月里,我们一家人仍将并肩行走在公益路上——当奉献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当付出化作灵魂深处的呼吸,这平凡而赤诚的生命姿态,便是家风最蓬勃、最不朽的模样。(记者:郝福玲)
中间是弓强,右一是弓世杰
来源:沧州广播电视台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