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小时、300小时、600小时......姬璐瑶的手账本上,三个数字被特别标注。前者是最低志愿时长,中者是优秀志愿者的标准,而后者,是她大学四年实际累积的服务时长——当多数同学满足于达标或优秀时,这个女生选择用双倍的热情,在志愿服务的田野上丈量教育理想。
姬璐瑶在家乡进行志愿服务
她的志愿故事始于2022年寒冬。作为学院党员先锋队的一员,初入大学校园的姬璐瑶在宿舍楼里和同学们一起搭建起“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和宿舍长配合检测、帮助老师协调顺序、配送物资、制作清单......“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也算作一种志愿服务,比如送饭,就像给朋友送好吃的,我乐在其中。”从此,一颗热情的志愿种子,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作为山西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让她感到志愿服务与教育理想产生化学反应的,是2023年的“青携彩虹”线上支教。当时她刚好负责辅导一名重庆女孩学习语文,一次偶然的聊天,学生突然想了解姬璐瑶生活的地方——山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我觉得家乡最宝贵的就是古建筑。”为让学生理解山西古建文化,她和同学制作了山西古建文化微课:用动画拆解应县木塔的榫卯结构,甚至将晋剧水袖动作编成课间操。“我的学生说她的生日愿望是来山西旅游。”姬璐瑶在日记里写道,“那一刻,突然懂了什么是教育的双向奔赴。”
2024年,作为山西省“蒲公英”禁毒宣讲团成员,她又尝试将教育创意融入公益。这些经历悄然滋养着她的学术研究。作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姬璐瑶将志愿活动中的积极互动模式,融入“山西省高校学生交叉学科认知研究”课题。她带领团队完成9所高校的深度调研,成果获省级结项。“研究不该停留在论文里,要能真正推动教育进步。”她这样说。
姬璐瑶结题答辩
姬璐瑶在河北保定研学
2025年,姬璐瑶作为团长带领“三下乡”实践队赴河北保定研学,在当地中学分享教育理想,他们的故事被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人民网报道。面对关注,她更在意能否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受到启发。“真正的教育者,不在聚光灯下,而在每一次与学生的眼神交汇中,我觉得我已经有了教育学人的那种情怀。”如今,她的志愿时长已达600小时,但教育理想的刻度尺仍在延伸——就像她常说的:“教育是播种,你永远不知道哪粒种子会在未来发芽。”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