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学院“翎心永善”实践队赴赣州市寻乌县开展“三下乡”系列文明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1 08:21:33来源:网络综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际行动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青春担当。6月29日至7月3日,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翎心永善”实践队赴赣州市寻乌县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

寻乌踏浪出征时,躬身实践砺青春

6月27日,从“英雄城”南昌到“红色根据地”寻乌,七小时的车轮丈量过山川与长路,实践队时隔一年,再次踏上这篇“红色”土地,一声集体呐喊划破长空:"寻乌不寻常,大美寻乌,我们来了!"这穿透云层的口号,恰似穿越时空的回响——九十五年前《寻乌调查》手稿里跳动的革命火种,此刻正与新时代青年滚烫的赤子之心交相辉映,化作探索实践的无限力量。

史馆铭志传薪火,青年笃行汇星河

6月28日,“翎心永善”实践队聚焦红色文化传承与实践赋能,以丰富多元的形式,感悟家国情怀、践行时代使命。在寻乌博物馆、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等红色场馆,一幅幅画面,一组组数据,都诉说着这座山城在生态保护与经济腾飞间的双向突破。从红壤荒山到百果满园,从传统农业到智能制造,以及馆内陈列的圳下战斗、罗福嶂会议等重要历史事件,都展现着先辈们开拓创新、不畏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闪烁真理的论断映在每位队员的心间。

寻乌探理溯文脉,“童心港湾”暖心田

6月29日,“翎心永善”实践队继续“三下乡”实践征程。在寻乌调查·1930文化街中,实践队员深入了解了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那伫立的长宁邮局,内部陈列着见证寻乌历史发展进程的物件,岁月变迁可谓清晰可溯。在“童心港湾”中,通过“防诈知识普及+法治实践体验+普通话推广” 多维方式带领小朋友们遨游知识海洋。不仅丰富了小朋友们的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法治素养与文明意识,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收获成长所需的实用知识与能力。

模拟庭审扬正气,安全法治润心田

6月30日,“翎心永善”社会实践队深入寻乌县三二五村强国社区以及城西社区文明实践点开展“模拟法庭”及普通话推广等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实践队采用“以案释法 + 深度互动 ”模式,以法治宣讲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严格依照庭审程序,生动再现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结案陈词等关键环节,展现出扎实的法律专业素养。实践队还以互动游戏、传唱红歌等趣味形式,激发居民学习兴趣,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队员们将生动的法治及推普课堂搬进社区,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校地携手联欢,共筑信仰根基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翎心永善”实践队与寻乌县网络作家党支部在花开了红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校地同心聚合力·网文党建谱新篇”主题活动,共庆建党佳节,用满腔热忱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活动现场,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朗诵爱国爱党诗词、篝火晚会等环节,为青年学生搭建了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广阔平台,在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中,使他们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

行走思政课,文化赣鄱行

7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义灵深入寻乌县第二中学,以“学习‘新思想’,争做新时代好青年”为主题讲授“大思政课”,寄语青年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次“大思政课”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创新了思政教育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充分发挥了“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在真学真懂真用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走进围屋寻客韵,情系乡梓暖耄耋

7月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翎心永善”实践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客家文化调研及敬老慰问活动。在客家山歌王焕平老先生家中,王老为队员们即兴演唱了《客家山歌传万代》《门前花木四时香》等经典曲目,高亢悠扬的唱腔展现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王老感慨道:“山歌是客家人的魂,希望年轻人能多听、多传。”而后,实践队来到社区部分老人住所,为老人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并与他们促膝长谈,倾听往事、询问近况,细心叮嘱夏季防暑知识。现场一片温馨,用青春力量为老年群体送去夏日的清凉与温情。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牢记老一辈嘱托,发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翎心永善”社会实践队以专业所学精准对接基层所需,传播安全知识守护万家安宁,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殷切嘱托,生动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相信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青年定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本领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通讯员:安俐娟 刘周靓 )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