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高盈盈 摄影 苟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蕴含着先民生存智慧的俗语,在四明山脉东北麓的大雷村得到了生动诠释。坐拥万亩竹海的大雷村,因地制宜深耕竹产业,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近日,“竹力乡兴”浙江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走进大雷村,实地探访这片青翠竹海如何化作富民强村的“绿色引擎”。
△ 大雷村全貌
一根黄泥拱 撬动富民大行业
“尝过黄泥拱,方知春味浓”。地处四明山余脉海拔600米处的大雷村,凭借年均16℃的温润气候、80%的恒常湿度,以及深厚疏松、富含有机磷的微酸性沙质黄壤土,构建起毛笋生长的绝佳生态环境。2014年,“黄泥拱”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自此成为大雷村的金字招牌。
如今,这根承载着春日鲜味的小笋,不仅撑起村民的“钱袋子”,更化作农旅融合的“金钥匙”,串联起从竹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大雷村年笋产量突破100万公斤,夯实了特色农业产业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大雷村“黄泥拱”毛笋
据大雷村党委书记汪斌介绍,大雷村在黄泥拱毛笋保鲜上构建“古法智慧+现代科技”复合体系:鲜笋出土后浸入12℃山涧活水预冷,经气调包装与-5℃相变冰盒冷链运输,货架期从3天延至21天。
深加工时,通过121℃巴氏杀菌制罐头、-40℃真空冻干制笋干,用竹醋液抑菌保鲜。同时依托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毛笋全生命周期数据,让黄土窖藏非遗技艺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四季常鲜”。
#FormatImgID_2#
△ 大雷村党委书记汪斌介绍大雷村毛笋独特保鲜方式
一片大竹海 绘就农旅融合新画卷
在党委书记汪斌的带领下,团队走进跻身3A级的“浙东大竹海”景区,这片由万亩竹林孕育的旅游胜地,正演绎着生态与经济的共生传奇。穿行于毛竹构成的绿色长廊,团队深刻感悟到“竹笋之乡”已超越传统农林范畴:四季不绝的笋类采收链,是山民与自然的永续契约。
漫步景区,竹海漂流如飞梭掠过峡谷,粉黛乱子草与竹浪共织画卷,高空索道、时空隧道等项目彰显传统竹乡的创新活力。当得知景区负氧离子浓度稳居浙东前列,成为都市人向往的“天然氧吧”,团队更体会到“一根竹子的无限可能”。
大雷村打造的“竹产业+文旅”模式,让毛竹从农产品变身为生态IP,在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碰撞中,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密钥——答案藏在竹根深扎的黄土里,藏在人与自然彼此成就的循环中。
#FormatImgID_3#
△ 团队走访“浙东大竹海”合影
#FormatImgID_4#
△ “浙东大竹海”景观
党建引领风帆劲 乡村振兴正当时
群众要富裕,党建是主力。2022年起,大雷村党总支创新推行“党建+产业+新媒体”模式,将红色组织优势深度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组织党员志愿者在采收旺季实施交通疏导,保障鲜笋运输畅通。同时,由90后党员骨干牵头搭建“抖音直播+淘宝店铺+区未来农场”三位一体销售矩阵,2024年春季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笋干、竹醋液等深加工产品溢价30%。
该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现金”为抓手,通过“党建+产业+数字供应链”新模式激活农村内生动力,建成浙东首个竹产业党建联盟,推动党建与笋产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注入红色动能。
#FormatImgID_5#
△ 团队走访大雷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目前,“竹力乡兴”浙江理工大学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团已推出《竹韵农旅绘振兴:大雷村的“双竹”富民路》乡村宣讲视频。后续将立足大雷村实际,深挖特色文化,通过多元宣传、文创开发等方式激活发展动能,形成可复制的浙江乡村文化振兴样板,并以“点对点”精准帮扶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浙理智慧与青春力量。
编辑:徐建华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