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整版报道!快来看解放区社区治理模式……

 时间:2019-12-17 22:38:37来源:焦作日报

小区里,没有大事,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门前谁扫雪?院里谁种花?

居民和物业更像一对欢喜冤家,合则亲如近邻,斗则各不相让。离开物业也挺烦,家里好多事情没人管,想过得舒心实在难。

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拒缴物业费如何处理?老小区没有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怎么解决?旧楼房室外加装电梯,不同楼层怎样收费才合理?

邻里纠纷谁来管,居民难事怎么办?一句话,这些芝麻一样的小事,都是老百姓的大事。社区治理的“小故事”,透着国家治理的“大文章”。

焦作市社区事务“还治于民”的魔力,更多来自于居民自治。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群众自己管自己”。

治理后的锦祥花园小区(均为资料图片)

潘校长啃“硬骨头”,连各单位门口的保安都混熟了

一个初冬的暖日,记者跟随71岁的潘宜高老人,沿着树影婆娑的林荫小道,穿过一栋栋整齐美观的居民楼,边走边听他“显摆”小区的“三个最”:

“最受欢迎的健身步道”——全长不过700米,居然也有“早高峰”和“晚高峰”,“我不去和大家抢,错峰锻炼”;

“最温馨的老年之家”——这里是医养中心,那边还有餐厅、活动区、休息间,“就像高档疗养院一样”;

“最热闹的小区游乐园”——记者顺着老潘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人头攒动,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学戏,还有中老年人在跳广场舞。

治理后的锦祥花园小区道路

不时有行人跟他打招呼,亲切地称他“老潘”,也有人叫“潘校长”或“潘主任”——这位退休前的中学校长,现在作为“纯民选”的小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每天都在小区里巡查,就像原来操心他的学校一样。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其乐融融的锦祥花园,几年前却是全市出名的“上访小区”。提起那段日子,老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2005年建成的锦祥花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中心城区,毗邻万达广场,距离市政府不过几百米。小区共有住宅楼70栋,居民3205户。

如此繁华的黄金地段,却没给锦祥花园带来好名声,购房者避之唯恐不及。当时流行一句话:“锦祥不和祥,花园变草园。”

由于开发商未与电力部门交接,小区变压器一直不稳定,用电高峰时停电成“家常便饭”;冬季供暖管网维护不力,三天两头停暖;小区治安混乱,有一年光电动车就被盗1000多辆;有的住户侵占公共用地,种菜、种树、私搭乱建……

“头些年,小区居民没少吵架。和政府吵、和开发商吵、和供暖公司吵、和物业吵、和邻居吵,吵得乱糟糟不可开交!”老潘说,尤其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升级,不到10年换了5家物业公司,物业费最低只能收上来1/5。

2014年,随着最后一家物业公司撤出,小区彻底陷入瘫痪——大门前垃圾堆积如山,小区里停水停电。小区居民既闹心又恼火,堵路、上访成为常态……锦祥花园成了焦作市最混乱的小区之一。

锦祥花园所在的解放区委、区政府,召集街道、社区和居民一起商议,与其吵来吵去,不如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让小区居民“当家做主”管好楼院“自家事”,共同下好社区治理“一盘棋”。

首先,以楼栋为单位选出楼长,再从楼长中选出业主委员会,最后选出主任、副主任。社区所辖3个业主委员会17名成员中,党员就有11名。老潘没想到被居民推选上来,还被选上副主任,要带头来啃这块儿“硬骨头”。

为尽快解决物业管理瘫痪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直接推动下,由社区、专家、业委会三方联合,对8个投标物业公司现场打分,经过两轮筛选出得分最高者。最后,经业主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对于居民的诉求怎么办?“经过协商,谁家的孩子谁抱走。”老潘他们把小区居民100多个诉求,分成了14大类,明确8个亟须解决、6个暂缓解决。至于哪些划归政府、物业或居民来解决,也都一一划清责任边界。

治理后的锦祥花园红色广场

由于锦祥花园开发商遗留问题较多,业主委员会同社区党委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等支持,分步骤对小区进行改造升级,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卫生、停暖、停水、停电、车位、乱搭乱建等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还相继建成了健身步道、老年之家、小区游乐园。

治理前的沁园小区,垃圾堆在院子里无人处理

院子里,银杏树叶子正黄,微风轻吹,有几片飘飘坠落。鲜花点缀道路两边窗前屋后,几个轮胎改装的鱼缸格外雅致,几尾金鱼在内优哉游哉。

“以前到处是菜园,我们统一规划后,鼓励居民把自家绿植盆景摆出来美化小区。”她说。

在一座6层单元楼外面,高大的电梯框架,明亮的玻璃,看起来非常显眼。这阵子,来沁园小区参观的人很多,那些没解决好电梯加装的小区,都在问有啥好经验。

目前,像李海霞和“五朵金花”一样,焦作市有1500余人组成的矛盾排查和人民调解队伍,长期工作在社区楼院。他们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7万余起,筑牢基层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焦作市把这种实践中摸索出的治理办法,总结为“334楼院协商治理模式”。

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说:“通过这一模式,把楼院事务管理的决策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监督权交给全体居民,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治安、卫生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实现了‘爱在楼院、美在楼院、安在楼院、乐在楼院’的目标。”

编辑:周雨婷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