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10人管10万人工业区 这个社区“小马拉大车”的秘诀是啥

 时间:2019-04-01 23:08:51来源:浙江新闻

在北仑区大港社区,企业厂房鳞次栉比。

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不同,辖区面积6.7平方公里的宁波北仑区大港社区,特殊且神奇。说它特殊,因为这里是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纯工业型社区。服务对象不仅有企业员工,也包括企业本身;不仅要管人的生活,还涵盖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说它神奇,因为这里仅凭10名社工、每年几十万元经费,就将578家企业、超10万人口的社区大事小情处理妥当。2008年设立至今,该社区未发生过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严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对社区的服务满意率高达99%。在它的示范引领下,仅北仑一地已设立12个工业型社区,服务覆盖2000余家非公企业。“小马拉大车”,人们如是评价大港社区。近日,我们走进大港社区,跟着社工上门服务企业,与一线员工围坐交心,探寻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举的秘诀。

一句承诺,赢得人心

“社区就是企业和员工们的家”

蹲点第一日,刚进大港社区服务中心,过道上的照片墙,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这里记录着社区举办的一项项服务企业和员工的特色活动,参与者笑靥如花,幸福满屏。“对社区,企业和员工都非常信任。每次活动,大家参与的热情也很高。”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自豪地说。

这份互信,来不之易。朱红明指着社区成立时的一张老照片对我们说,大港工业园区设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原先“谁招商谁管理”的模式难以为继,公共资源整合度低、社会服务功能弱等问题突出。2008年3月,北仑区大胆尝试:将大港工业园区划归新街道,并设立大港社区,由社区来管理园区。“我就是那时调任过来的,一转眼已经十年。”她说。

然而,企业对这个“无中生有”的社区压根没有概念,更谈不上信任。朱红明与社工们第一次进企走访,就碰了钉子。

“社区能为企业做什么?能把这个垃圾场搬走吗?”抛出难题的,是宁波高帕无纺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国平。如今,当我们坐在他的办公室,他再度忆起往事,态度却180度大转弯:“社区,专门替我们解决难题。”

吴国平推开窗户,招呼我们向外看。窗外是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舞台、篮球场、公共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站在窗口,他娓娓道来,说当年这里还是一片废弃场地,杂草丛生,堆满垃圾。为这事,周边企业没少反映,可一直未能解决。“恰巧社工上门,我就随口吐槽了。”他说。

没想到,一句吐槽话,社工们竟牢记心头。次日,社区就向街道提出改造计划,并争取到了资金;一周后,场地的垃圾被全部搬清;3个月后,这里就改建成了文化广场。效率之高,令人刮目相看,“吴国平们”服了!

“社区就是企业和员工们的家,遇到事情都应有商有量。”10年来,朱红明与社工们一直用心兑现着这句承诺。

采访中,我们还得知,为将“家事”处理得更优质高效,大港社区还实施了首问责任制,全面推行责任清单,创新推出“6S”社区标准化服务体系,对每项服务制定标准模板,努力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准。

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涉及不同职能部门,大港社区主动化身“桥梁”,牵头成立企业发展顾问团,将区人社局、发改局等23家相关部门纳入成员单位,通过条块结合,不仅让企业办事少走弯路,还定期组织顾问团到企业实地解决问题。

我们抵达宁波龙星物流有限公司时,恰逢货运高峰,集卡车出入繁忙。“物流已经通畅多了。”总经理助理王蕾解释说,公司货场毗邻进港路,车流量很大,以前货场门口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有块绿化带,挡了半扇大门。集卡车驶入时,总得倒车好几次,不仅耽误时间,安全隐患也很大。前不久,在社区和企业发展顾问团帮助下,绿化带被撤了,“我也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将心比心,以情换情。至今,大港社区累计帮助企业和员工解决问题1000多项,赢得了一致好评。

本端记者周松华(中)在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采访。

一种理念,引领创新

“把问题想在前面,将服务做在前头”

企业和员工的需求包罗万象,服务也不能墨守成规。

蹲点第二天,社区主任齐龙计划赴企业走访。他对我们说:“在大港社区,八成企业是外资企业,六成员工是外来务工人员。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知道企业生产有何变化,员工是否有新的需求,得去看看才放心。”我们决定跟着去,一探究竟。

宁波长青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我们走访的首家企业,240余名产业工人大多来自外地。走进车间,但见工人们忙碌工作,物料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新春过后,很多企业都遇到招工难。但在我们企业,员工回岗率相当高。”公司行政副总周绒飞笑着解释说,“这是因为今年公司出台了一项新规,春节按班组实际弹性放假,工作早完成就能早回家,最长可休15天。这一人性化举措,为企业赢得了人心。”

这个“金点子”,源于大港社区组织的一次培训。去年10月,大港社区创造性地开办了企业社工培训班,邀请复旦大学专家和香港培训机构,来为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专题授课。

这类由社区主导策划、辖区企业共享的培训,每年都会举办上百场,很受欢迎。周绒飞说:“课程实用,新规就是受此启发制订的,节后返工率创了新高。”

“往年企业返工率不高吗?”齐龙似乎听出了门道。“一般在80%,以往,我们每年都要招聘50名左右的新员工,很头疼。”周绒飞回答说。

齐龙翻开笔记本,记下了这项。看着我们满脸疑惑,他解释说:“一连几家企业都提到返工率,我们要多关注这个问题,尤其要筹备好每年的社区新春招聘会,为企业分忧解难。”

“把问题想在前面,将服务做在前头”,齐龙说,大港社区始终秉持这一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提升管理水平。跟随走访的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大港社区始终以企业和员工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回到社区,我们恰巧碰上宁波武田纺织有限公司来送锦旗。原来,半个月前,因客户违约,武田公司积压下5000余条内裤无处销售。社区闻讯启动“公益爬梯”,社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当起售货员,还发动各企业党支部、工会转发售卖信息。公司相关负责人吴利平连声道谢说:“十几天,就售出3000多条,你们替我解了难。”

“公益爬梯”的前身,是社区创设的“大港伴手厅”。齐龙说,社区外贸企业较多,社区就搭建平台,为企业库存产品开展集中展销,既让企业盘活库存,又引导他们拓展内销。设立几年间,已帮企业消化1800多万元货值的库存,长青等企业还借此走上自主创牌之路。

至今,大港社区已推出服务民企“55招”创新案例,覆盖从企业发展,到员工素质提升、生活关爱等方方面面,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也闯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一个目标,共建家园

“人人都是管理者,都要发光发亮”

10名社工,力量毕竟有限,如何让服务有效延伸?

蹲点第三日,我们找到了大港社区成功的又一秘诀:充分整合资源,培育社会组织,激发企业和职工的参与热情,实现共享共治。

在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我们遇到了一线员工张美刚,他刚刚凭借“六表合一”的工序改进建议,获评社区创意工夫工作室的“点子王”称号。

张美刚对我们说,公司的蚀刻车间有6道生产工序,以前,每道工序都要分别填表记录。可实际上,不少信息都一样,重复填写,不仅影响效率,还增添出错可能。为此,他经过调查,设计了新的工序表,合并同类信息项,被公司采纳。董事长陈雪尧赞许地说:“创意工夫,让员工获得成就感,企业也得以增长效益、发掘人才,一举多赢。”

原来,2015年起,大港社区就创立了创意工夫工作室,每月设计主题,通过“边学、边做、边教、边体验”等方式,引导员工寻找问题,发挥创意,为企业添砖加瓦。据统计,创意工夫工作室已举办活动56期,参与员工超过1万人次,1000多个合理化建议被100余家企业采纳。

在大港社区,人人都是管理者。朱红明告诉我们,在党组织引领下,社区里已先后培育发展46个社会组织,其中八成的核心骨干都是党员。它们通过“项目认领、社会联动、多方参与”,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更精细、更精准的服务,灿若群星。

“和谐共建理事会”成立了,共建单位、园区企业主被吸纳为会员,群策群力,棘手问题迎刃而解;“法管家工作室”启动了,为社区中小微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管家式”法律服务,劳资关系愈发和谐;“大港匠人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技能比武,帮助企业培养本土技能人才;“大港人职工艺术团”活动丰富多彩,满足员工文化需求……

有了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迅速延伸,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在共建共享中热情参与、发光发亮。如今,大港社区已有注册志愿者4200多名,各项活动红红火火,“家”的氛围渐浓。就像张美刚对我们说的:“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要贡献一己之力。”

蹲点大港社区,我们在感受“家”的温馨同时,也寻觅到它以真心优化服务、以创新提升管理、以共建促共治共享的独到秘诀。而宛若星星之火,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大港模式”早已走出这里,点亮更多的工业型社区。

【浙江新闻+】

用心就没有 做不成的事

大港社区党委书记 朱红明

在工业园区设立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模式,大港社区的诞生,在全国开了先河。但这也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社区如何开展工作,一切都得“摸着石头过河”。

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11年来,大港社区以“家文化”为理念,将企业当“家业”,把员工当“家人”,用“责任、效率、真情”服务数百家企业、10万员工,不仅变身为他们的全能管家,更成为他们的精神港湾,激励他们扬帆远航。

11年间,大港社区“小马拉大车”,协同各界力量,构建起“党委领导、社区牵头、企业协同、员工参与”的共建共享服务管理新格局,破解了“后开发区时代”工业园区服务的普遍性难题。

大港社区“从无到有”,折射的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时代在变,大港社区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从1.0的被动服务,到2.0的主动服务,再到3.0的精准服务。唯一不变的,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让更多大港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在这里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

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多,基层社会治理的要求和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步履不停,奋斗不息,大港社区探索仍在继续……

编辑:陈兵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