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温江区司法局开启“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新模式 正式运行

 时间:2018-07-23 23:00:31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3日讯成都市温江区司法局坚持“向科技要警力”,重点强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近日,由该局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全国首个“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正式投入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化社区矫正”向“智能化社区矫正”升级。

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通过计算机视觉和特征提取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考核和心理评估建模和算法推送,与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系统对接,建立手机APP端口,通过友好智能的人机交互,实现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报到登记、“双8”教育、学习考试、学分管理、信息查询、心理评估、情绪分析等众多功能。“AI人工智能+社区矫正”运行模式,轻松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监管过程“无缝化、灵活化、便捷化、全程化”。

一是实现定位盯控无缝化。社区服刑人员日常报到通过机器人“指纹+人脸识别”方式自助完成,实时上传附本人头像的口头报到、思想汇报、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图文音像。电子手环、电子脚环相关定位技防数据同步到机器人,对严管的、不能指纹签到的、危险等级高的重点人员设置电子围墙,灵活划定区域,动态掌握重点人员外出情况。

二是实现学习教育灵活化。机器人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矫正期限的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别推送矫正学习教育内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集中教育+个别自学”等方式,通过扫描机器人二维码签到,学习教育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测试,通过测试即为完成学习,机器人科学计算学习时长,系统自动考评打分,即时反馈给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

三是实现日常管理便捷化。机器人开通了社区矫正后台管理端口,工作人员根据职责,实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定位、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情况;机器人将繁杂事务通过数据整合,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管理交互,有效减少人员工作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紧缺等问题。

四是实现心理评估全程化。社区服刑人员在机器人操作界面进行心理评估测试,后台心理评估大数据库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即时状况进行指数评估,即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建议。“人机交互”式的心理建设过程,有利于工作人员动态了解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状况,也有利于社区服刑人员适当释放压力,缓和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现实,服从管理。

成都市温江区司法局通过向高校借智借脑等方式,全面提升社区矫正信息技术能力和智能监管水平,加快“智慧司法”融合性发展。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具备维护成本低、工作精度高等显著优势。在现有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机器人的投入运行,能够让基层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从繁杂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更加有效地开展实地走访等需要面对面沟通的工作,确保社区矫正教育监管工作做实抓牢。

下一步,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还将进行功能优化、系统升级。强化预警交互。机器人数据纳入省厅信息管理系统后,增加电子手环(脚环)定位系统语音自动预警功能。强化操作便捷。利用智能语音识别与互动技术,提供中文、藏文、英文三语语音识别及文字系统。强化远程服务。结合音视频交互技术,提供远程探视、律师在线服务。强化办公智能。对机器人进行系统扩容,满足自动化移动式智能办公的需求,开发具有自主定位与导航的移动式机器人。强化数据安全。系统生物信息采集由平面采集升级到“3D”采集,提升识别率,提高数据安全系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把社区矫正监管机器人的运用和城乡公共法律体系建设深度融入,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将现有服务于社区服刑人员拓展到服务更广泛的普通大众,为其提供7*24小时更加全面、智能的法律服务。(张丁水)

编辑:陈兵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