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施社区营造行动两年多 既有专业度又有温度

 时间:2018-06-08 22:24:21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亚飞)6月6日,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十多位居民代表正围坐在居民议事厅里开会。在永兴社区,从资金使用,公益事业建设,到社区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评分等,都交由社区民情代表进行民主决策。该社区党委书记徐永强表示,永兴社区是武侯区最大的跨区域农民安置小区,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集中,因此,我们着重培养社区居民自主解决公共议题的能力,提升了社区温度。

永兴社区的举措是成都社区营造行动的一个缩影。所谓社区营造,即,在社区推动形成以居民为主体的集体行动,解决社区公共议题,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促进社区公共利益,把社区建设成为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绿色生态、舒心美好的家园。

“成都从2016年起便开展了社区营造行动工作。”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级共投入约2000万元资金,支持了208个示范项目。行动开展两年多,成都各社区有何变化?

专业化:

社区组织扎根提供专业服务

在当日举行的成都市社区营造行动现场推进会上,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首个上台“路演”。

这家成都本土催生的社区组织成立5年来,从10余人规模发展到180多人队伍,涵盖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专业人才;从一开始在锦江区水井坊街道试点,到如今进驻到成都六大主城区,提供困境儿童关爱、青少年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服务,成为了成都社会组织的代表。

“下午4点半,孩子放学了没人管,怎么办?交水电费、需办理老年证,但老年人出行不方便怎么办……社区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通过引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社区治理服务的触角才能覆盖到辖区每处角落。”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开“引进来”,社区也整合资源进行自我孵化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武侯区的玉东社区,尝试以3万元公共资金为杠杆,鼓励居民自发开展互助公益服务。玉东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表示,截至目前,社区已经成功孵化了睦林长者互助社、爱艺助残俱乐部等20余个社会组织,涵盖了老年服务、妇女服务、儿童服务和家庭维修等工作,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武侯区晋阳社区的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孵化模式进一步升级。该中心设置“民情问需员”,收集居民所需,制定民需菜单,有针对性地孵化社区社会组织解决居民诉求,开启了“你点我供”的孵化模式。

在青羊区东坡街道清源社区,清源盖碗茶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刺绣服务中心等社区社会组织组织成立一年多来,共计收入150余万元。

据成都市民政局数据统计,2017年,全市各级共投入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3500万元,扶持163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在参与社区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缓解社会矛盾、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精准脱贫等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同时撬动社会资金2亿多元投入社区服务,惠及群众410万人次。

参与感:

居民自主解决公共议题社区不断“升温”

每日清晨,清源社区的居民网络员便对社区内的点位进行例行巡查。“这些社区网络员干劲十足却不拿一分钱。”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说,社区和谐了,人人都是受益者,我们通过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发动居民参与自治,推动社区营造中难题的解决。

社区搭台,激发多元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家园,正是社区营造行动的核心。当然,居民参与并不是泛泛的参与,而要实现分类、有效、有序的参与。

同样在苏坡街道,成都首家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成立。苏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城市发展速度快,新楼盘急剧增多引起的管理新问题,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其成员由居民代表推荐产生,如存在业主损害小区公共利益、物业服务企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都将成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约谈监督整改的对象。

在郫都区,设立了郫筒街道双柏社区“邻聚e站”“伏龙议事厅”“洪姑婆调解室”等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等协商机制,引导居民开展对话,解决社区的公共议题。

而正是因为居民的参与,对社区治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化和再创造,社区营造行动才能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每周三,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小税巷5号院内总是一片欢声笑语。一群来自周边院落的老年人围桌而坐,拉家常,诉烦恼,一起做顿热心饭。这个名为“奶奶厨房”的社区老年人活动空间,最初由年近70岁的社区居民刘道笠主动提议,办一个小食堂给空巢老人做饭,在社区和爱心组织的支持下,“奶奶厨房”成功搭建,并做成了该区的社区品牌。

以武侯区为例,在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创造下,形成了“奶奶厨房”“南虹村爱心冰箱”“花开玉林”等多个品牌社区营造行动项目。

(成都市武侯区民政局供图)

编辑:陈兵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