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出门,响应零延迟…… 一种更“贴心”的AI正在普及

 时间:2025-09-04 08:17:26来源:科普时报

AI制图

提及AI(人工智能),不少人觉得它是“云端科技”,应用落地仍较缓慢。但日前发布的《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打破了这种印象:我国AI玩具年复合增长率超70%,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事实上,以AI玩具为代表的“端侧AI”应用,正悄悄走进日常生活,用“无延迟、保隐私、易操作”的特性,让智慧生活变得触手可及。

把AI装进“口袋”

要理解端侧AI,不需纠结“芯片算力”“多模态应用”等专业术语,它与传统云端AI的区别,就像“家庭厨房”和“外卖服务”。

传统云端AI更像“外卖服务”。当我们用手机处理复杂图像、查询深度信息时,设备要先把数据传到远端的云端服务器,等服务器计算完成后再把结果传回来。这个过程不仅依赖稳定的网络,还会产生明显延迟。

端侧AI则是把“计算能力”直接装进设备里的“家庭厨房”。它将AI算法的运算和决策部署在手机、平板、智能玩具等终端设备本地,不需联网就能即时处理数据。就像家里有厨房,不用等外卖小哥送餐,自己随时能做饭。智谱近日发布的AI模型AutoGLM 2.0就是典型例子,在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上就能流畅运行,既没有延迟,也不依赖网络,真正将AI装进了“口袋”。

助AI成功“破圈”

过去,高阶AI功能是旗舰手机的“专属福利”,传统AI对硬件和云算力的高要求,把很多用户挡在了门外。但现在,端侧AI正打破这种局限,让智能设备“人人可用”。

从设备端看,端侧AI正在向中端市场渗透。调研机构预测,2025年AI手机渗透率将达34%。一方面,端侧AI模型不断精简,对芯片算力的要求降低;另一方面,芯片厂商今年推出的新款非旗舰芯片,已能流畅运行端侧AI,再加上DeepSeek等技术降低了AI的算力开销,双重作用下,2025-2026年AI手机会保持高速渗透,中端手机也能轻松“扛”起端侧AI的任务。

从用户端看,端侧AI降低了智能设备的使用门槛。老年人用智能设备常被复杂操作难住,端侧AI的语音控制能简化流程——说一句“拨打子女电话”,设备就直接执行,不用找图标、输密码;孩子用平板学习时,端侧AI在本地就能批改作业、讲解难题,不用联网加载资源,还能屏蔽网络广告,家长更放心。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轻松享受智能生活。

让设备更加“聪明”

端侧AI能让设备变“聪明”,更能实实在在解决日常问题,让生活更智慧、高效。

它让事务处理更高效,少了等待的烦恼。以前旅游拍一堆照片,想优化效果得连网等云端处理,网络信号差就会卡半天;现在端侧AI在本地就能完成修图,候车的碎片时间就能处理完一组照片,系统还会自动适配场景——夜景降噪、美食提亮,不用手动调参数。职场人也能省心,以前看合同要逐字找关键条款,现在端侧AI本地扫描就能梳理重点,通勤路上没网也能开展工作。

它让数据更安全,多了放心的底气。传统云端AI模式下,照片、文档等隐私数据要上传到网络,总让人心里不踏实;端侧AI采用本地处理模式,数据全程不离开设备——就像把个人物品放在自家抽屉里,而不是外面的仓库,安全感大大提升。这种“数据在家不串门”的特性,让大家用得更安心,也推动端侧AI更快融入生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端侧AI还会走进家电、安防、智能穿戴设备等更多场景。届时,“智能就在身边,便捷随手可得”将成为生活常态,科技也真正从“云端”落地,融入每一个日常瞬间。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9/03/content_394623.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