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规范在全国首次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提出宜增加配备经过安宁疗护专业培训的康复医师、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构建“医-护-社”协同模式。此外,规范特别强调“患者及家属共同决策”机制,让生命末期的选择权与知情权回归家庭。
本市目前超过60岁的老年人口达514万,占比23.5%,已迈入中度老龄社会。2023年,本市全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试点,近百家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科,1100余张床位构建起三级联动服务网络。然而,服务标准不统一、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亟待破解。经多轮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北京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历时两年最终推出。
在机构资质方面,规范明确要求临终关怀执业登记,确保服务专业性;人才队伍实行“核心+补充”模式。规范在全国首次将“医务社工”纳入核心服务团队,提出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服务团队宜增加配备经过安宁疗护专业培训的康复医师、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构建“医-护-社”协同模式,开创多学科联动先河。
此外,规范提出了细致的硬件设施设置要求。例如,病床应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每床间距不少于1.5米。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两人以上房间,两床间应当设有帷幕或隔帘。在安宁疗护服务方案实施方面,规范提出,宜结合运用西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及自然医学疗法等给予相应治疗,实现“身体-心理-精神”的三维照护,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安宁疗护方案。
规范特别强调“患者及家属共同决策”机制,让生命末期的选择权与知情权回归家庭。例如,规范提出,应由主管医师、主管护士等服务团队人员与患者或家属共同制定安宁疗护服务方案,与家人一起处理患者病情告知需求等。
编辑:涂传博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