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海琢寻迹”实践队赴辽宁沈阳开展非遗传承专项调研

 时间:2025-08-12 14:52:48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为增加新一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青年方案,中国海洋大学“海琢寻迹”暑期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氏宫廷木雕”为切入对象,于7月4日至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开展关于破除李氏宫廷木雕传承困境的专项调研。实践队以“守护濒危技艺,赓续文化根脉”为使命,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形式,系统探寻该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道。此次活动聚焦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路径,旨在深入调研“李氏宫廷木雕”的发展现状,探索切实可行的保护传承措施,从青年视角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探访故宫,了解认知现状

沈阳故宫是李氏宫廷木雕的原生载体与重要展示地,故宫中的大量建筑和陈设都展现了精湛的木雕技艺;而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不仅涵盖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更是沈阳市李氏宫廷木雕的潜在关注者与传播对象,调研参观游客对宫廷木雕的了解程度,对于实践队掌握木雕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7月4日,实践队前往沈阳故宫,通过随机访谈的形式,系统调研游客对李氏宫廷木雕这一非遗技艺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约90%的游客对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缺乏系统性了解,而这其中又有约80%的游客对李氏宫廷木雕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木雕知名度并不高,绝大多数游客对木雕不甚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会对木雕的传承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访谈结束后,实践队队员向游客简要介绍了李氏宫廷木雕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并与其探讨了当下非遗传承的可行措施。随后,实践队走进沈阳故宫南院家具馆,近距离观摩了“红木雕竹节纹大条案”“紫檀木嵌瓷人物纹插屏”等木雕珍品,从其精湛的雕刻技法中,深切体悟宫廷木雕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传统工匠精神。

对话传承人,叩问非遗困境

为了追溯李氏宫廷木雕的文化根源、探寻这一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深入了解其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7月5日,实践队专访了李氏宫廷木雕第四代传承人马成文先生。马老先生虽已年过古稀,但仍以饱满的热情清晰详尽地介绍了李氏宫廷木雕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征,并结合工作室陈列的精致作品进行讲解,现场演示了"阴刻阳雕"等关键雕刻工序的操作手法。谈及传承现状,马老先生坦言,手工木雕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制作周期长、经济收益低;现代机械生产的高效低成本对传统手工造成冲击;年轻群体因技艺难度高、学习周期长而缺乏学习意愿,导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实践队成员认真记录访谈内容并提出了提高木雕知名度的初步建议:通过新媒体推广、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向公众宣传手工木雕项目,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采访尾声,实践队全体成员向老艺人鞠躬致意,马老先生与队员们一一握手,对青年学子的文化担当表示肯定,并寄语实践队"坚守初心,传承有道"。

展望未来,践行活态传承

李氏宫廷木雕面临的传承困境,是当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因此,探索并实践切实可行的传承之道,对保护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队后续将系统整理调研成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加大对李氏宫廷木雕的宣传推广力度,增进广大青年群体对这一非遗项目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同时,尝试利用现代设计拓宽此项非遗的传播途径,比如开展相关文创产品设计,并向文旅局建言献策,为地域特色非遗产品的创造设计贡献力量,从而推动文旅与非遗传承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此外,通过与青年夜校合作开设木雕技艺专项课程、向游客推出沉浸式体验木雕制作活动,广泛吸引公众参与木雕传承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指导老师:林智扬

文:李源龙 杨云珊

图:杨云珊 王鹤潼 赵悦彤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