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式微:文化传承之变化

 时间:2017-08-08 19:21:56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中国公益新闻网南京8月8日电(通讯员 王晨钰)近日,保护方言话题又成热点。汪涵的那句“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当传承下去,在异国他乡,方言是我们怀念家乡的方式。方言的保护,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保留,更是一种风土文化的传承。

2017年7月3日至16日,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高淳方言,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保护文化遗产,传承高淳方言”团队来到了南京高淳展开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进门不知道他们喊的谁”

团队队员们去到了高淳的几个乡镇,并询问了当地老人高淳方言的历史来源和他们对于子孙后代学习高淳方言的看法。一进村,就能看到池塘边,树荫下聚着几位年近古稀却仍精神抖擞的老人,队员们上前用蹩脚的高淳方言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大家半懂不懂的样子,引得老人们哄堂大笑,“你们还好的呀,像我们家里的那几个孩子,哪会讲高淳话啊!一进门就‘奶奶、外婆’的喊,都不知道他们喊的谁”,老人们感到很无奈,“像以前,外出回来的人,在村口喊‘姆妈’,隔着老远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回来了。”如今在交流便捷,文化融合的环境之下,乡音只存在于白发老人的一字一句里。渐渐地,方言也像个老人,慢慢老去,枯萎,最后瘦成一个符号。

队员在社区采访老人

“姐姐,叫我,我会说!”

现如今,许多年轻父母,在是否教孩子说家乡话方面显得十分纠结。一方面,爷爷奶奶等长辈不会讲普通话,孩子和他们交流要用方言;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将来上学因讲不好普通话而影响发展。事实上,普通话与方言并不冲突,在不同的场合孩子们自然会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自然灵活切换,选择相应的语言。为了了解孩子们对高淳话的接受程度,团队队员们联系到了当地图书馆的负责人,在图书馆内与小朋友们进行了与“保护传承高淳方言”主题密切相关的有趣游戏与互动。“姐姐,叫我叫我”“我会说!”孩子们积极举着手,踊跃地要求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高淳话,队员们的心中也格外欣慰。这也让我们看到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正有着一支新生代的保卫军突起。

队员与孩子们合影

方言式微,症结在于氛围缺失

在结束图书馆活动后,我们对各年龄段的家长对于孩子方言学习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方言的使用频率在下降,但大部分的家长仍然认为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更有少部分父母自己对方言也是完全不懂的。在经过数据分析后,我们意识到方言传承中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学习方言这种氛围的缺失。很多人都意识到方言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重要的,但是真正将方言传承付诸行动的并不多。当今社会,人们为了体面,为了学业,普通话和外语都说得十分流利,想要摆脱养育自己的土地而奔向自以为更高层的社会。殊不知,却是抛弃了最本质的,唯一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与情怀。学校教育也大多只教学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却鲜少带领学生回归乡土,聆听乡音。

其实,方言从来不缺少传承者,也从不缺少热爱家乡、热爱乡音的稚子之心,缺少的只是适当引导。传媒可以鼓励以方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比如戏曲,将方言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促进。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可以注意出台保护、传承的政策,进行方言建档,用录音、影像留住祖先的声音,让子孙后代随时随地都可以领略本土语言的魅力。

千百年的历史更替,人们与岁月相继磨灭,而种种文化风情,或浓或淡,都以方言的形式延续着。愿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润下,乡音仍能在故乡人的心中回旋不散。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