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8日,赣南医科大学药学院“红药匠”暑期社会实践队的21名师生,走进龙南市里仁镇及周边村镇。这支青春队伍以健康科普为笔、医药服务为墨、文化传承为色,在乡村大地勾勒出一幅“红色铸魂、童心筑梦、非遗续脉、健康护航”的立体画卷,让青春力量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芒。
红色足迹里的初心传承
“敌人是侵略者,在党的领导下,正义必胜是规律。”93岁抗美援朝老战士钟汉华的话语,如惊雷般在实践队员耳边回响。在龙南市“工农红军到龙南历史陈列馆”,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书信,无声诉说着红军与群众“鱼水情深”的革命岁月;在“烟园围”的斑驳墙垣间,队员们聆听着红军在赣南山区艰苦转战的故事,触摸到革命先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从历史陈列馆到古围遗址,从老战士的亲历讲述到革命文物的静默见证,队员们在沉浸式学习中读懂“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堂必修课,”队员黄凯欣说,“我们要把这份初心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动力。”
童心港湾里的成长密码
“六不准要记牢,私自下水危险高……”在里仁镇“童心港湾”,队员们将防溺水知识编成儿歌,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传唱。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中,小宇踮脚模仿按压动作;心肺复苏教学里,孩子们跟着队员的示范,在同伴的手臂上练习按压姿势,一招一式认真模仿,安全意识在互动中深植心间。
更让孩子们雀跃的是“梦想可视化”环节。10岁的婷婷写下“想当医生”,AI 技术瞬间将她的照片转化为白大褂形象,大屏幕上的“小医生”让她眼睛发亮。而“花青素显色” 实验中,紫甘蓝汁遇酸碱变幻出的彩虹色,让孩子们惊呼 “像魔法”。最后,数十双小手共同绘制的“七彩画卷”上,气球飞向蓝天,笑脸映着红花,成为这个夏天最鲜活的记忆。
客家围屋里的文化寻根
“这‘九井十八厅’的格局,藏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 在关西围的青石板路上,队员们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指尖抚过斑驳的木柱。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西围“一围一世界”的构造,与栗园围“一祠三厅”的布局,共同勾勒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图景。
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里,故事更动人。织带艺人王婆婆,指尖翻飞间将五彩丝线织成“福”字纹;竹编师傅刘大爷,用篾条编出的竹篮细密如网;剪纸艺人陈阿姨的剪刀下,客家婚庆场景跃然纸上。“老手艺里有祖宗的智慧,”队员们说,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计划做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见客家非遗的魅力。
田间地头的健康守护
“大妈,您这降压药得避光存,过期的咱得清出去。” 在正桂村留守老人家中,队员李昌海一边给刘奶奶量血压,一边翻看药箱。
针对农村常见的“药箱乱象”,队员们独创“清、分、标”三步法:先清理过期药品,再按内服、外用、急救分类,最后贴上写着“睡前服”“饭后吃”的彩色标签。7天里,他们走遍6个村落,为100多户家庭整理药箱,科普“家庭药箱管理”知识,还为独居老人留下“健康联系卡”。“这些娃娃比亲孙辈还细心,”刘奶奶攥着卡片笑眼弯弯。
草药香里的文化认同
“这是蒲公英,叶子能消炎,根能泡水喝。”在里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小院里,队员们带着孩子们认识房前屋后的“天然药箱”。而一旁的服务台,艾灸的温煦、推拿的力道、刮痧后的红晕,构成独特的“中医图景”。
“夏天容易湿重,这香囊里有艾叶、薄荷,能驱蚊安神。” 队员们将自制的百个香囊和清热解暑茶饮送到居民手中。68 岁的钟大爷体验完艾灸,连连感叹:“老祖宗的法子真管用!” 这场“中医药沉浸式体验”,让村民们在药香中读懂传统智慧。
7天的实践,队员们的足迹从红色遗址到客家围屋,从童心港湾到农家院落。“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乡村的学习者。” 服务队指导老师袁东波说。这支“红药匠” 队伍,正以青春之名,将药学初心、文化自信融入乡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写下属于青年的担当答卷。(通讯员:赣南医科大学,袁东波)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