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AI赋能志愿服务 智慧加持食安监管

 时间:2025-05-16 16:12:43来源:北海市人民政府

北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政府关于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以创新为驱动,以实干求实效,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场景,深化AI智能机器人、AI智慧化监管在食品安全志愿服务、食品安全治理和企业管理领域应用,实现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公众参与度的全方位提升,以AI赋能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

(一)AI+服务:“八桂食安”服务效能飞跃式提升。以AI赋能志愿服务为导向,深入挖掘全市智能机器人资源,率先在广西上线“八桂食安”智能机器人志愿者。五一期间北海银滩景区AI机器人志愿者“抱抱”火热“出圈”,通过人机互动精准解答食品安全问题、个性化推荐本地美食、科学性给出用餐建议,暖心服务实力“出招”,让游客出游体验“智慧+1”,累计服务游客75万人次,收获广泛好评;北海职业学院、北海金昌开元酒店上线“八桂食安”AI机器人志愿者“大白”和“小豹”,后台“智慧大脑”接入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大语言模型,实现食品安全宣传视频轮播、人机食品安全知识语音交互、“互联网+明厨亮灶”一键直达显示、投诉举报快速处置和路径规划导览等功能。北海市结合食品安全“六进”,组织AI智能机器人志愿者开展特色活动3次,拍摄趣味宣传视频2个,吸引群众广泛关注,智能机器人志愿者的创新应用为“八桂食安”志愿服务探索了新路径、激发了新动能、实现了新突破。

(二)AI+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智能化攀升。创新AI云眼监控,抓拍技术加持“互联网+明厨亮灶+AI”系统,在视频监控基础上,引入行为识别算法,实现对未规范着装、食品处理区内出现有害生物等违规行为的智能抓拍。已在全市287家学校食堂部署,截至目前利用识别技术的推送信息,已对违规食堂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8起,下达责令改正23份,督促食堂对违规信息已完成整改597条。创新餐饮“一户一码”平台,在北海市铁山港区试点建设“一户一码”平台,实现辖区内377家餐饮经营主体信息查询、“互联网+明厨亮灶”实时监控和投诉建议“一键反馈”、制止餐饮浪费一键上报等功能,投诉处置时间减少40%以上,惠及辖区14万名消费者。破除部门间信息藩篱,贯通数据经脉,实现与北海市“雪亮工程”实现战略级互联互通,新接入监控摄像头162路,覆盖全市53个农贸市场及周边,有效提升全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及对农贸市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非现场”监管能力。

(三)AI+管理:食品安全防控能力精准化进阶。推进学校食堂智慧化管理。北海职业学院构建智慧驾驶舱,以数字监管系统为基础,集成明厨亮灶、线上巡检、溯源管理、食安培训和信息公示等功能,实现智慧监管全方位、视频监控全环节、食安数据全集成、食安风险全闭环和食安信息全公示,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提示做到提前预警、快速响应、自动干预。市第二实验学校运行智慧留样、物联预警管理系统,引入具备自动称重、图像识别功能的智能留样柜,实现自动记录留样信息,对异常情况触发声光报警等功能。在仓库部署智能物联终端,实时监测食材存储环境参数和三防设施运转情况,食品存放未按规定离地离墙、挡鼠板移位等情况即刻触发报警,对临期食品提前预警提示,降低存放过期风险。推进经营主体智慧化管理。北海全满康餐饮管理公司通过GPS、GIS、智能调度等技术手段,精准监控运输车辆位置与冷柜状态,对配送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确保配送过程既准时又安全。同时,将企业如仓储、快检、装车等重点环节实行全链条视频监控并与北海市食品安全智能监管服务平台连接,实现食品安全问题快速追溯。北海贝因美营养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建设40个高清摄像头和7个关键点位的温湿度监控仪,构建云端监管新模式,对生产全过程实现“云端智慧监管+生产执行+品控监控”的三重质量监控预防检查,实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区局、市局、县局以及企业五级实时动态监控管理。乳制品产业链各环节采用数字化管理,每批次产品均配有电子标签,环节交接时电子标签信息统一录入数据库,最终集成一体化数字系统,形成原料、加工、流通等全环节追踪链条,避免传统手工记录与人工检验的遗漏误差,保障信息透明可验证。

下一步,北海市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AI赋能食品安全志愿服务和智慧监管优势,探索更多“AI+食品安全”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市场监管领域AI技术落地应用,推动生产经营主体运用AI优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智慧化服务和监管水平。

http://www.beihai.gov.cn/xxgkbm/bhsscjdglj/gzxx/t21080373.shtml

编辑:徐建华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