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卸甲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68岁的王奶奶正和邻居们在“爱心食堂”吃着饺子。“以前各家门一关,谁也不认识谁。现在社区搞活动、办食堂,大伙儿天天凑一块儿,连饺子馅儿都能调出七八种花样!”她笑得眼角堆起皱纹,这样的温情场景,正是旺苍县“熟人社区”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旺苍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熟人社区”品牌体系建设,通过创新网格治理机制、整合多元力量参与、优化民生服务供给,推动基层治理从“陌生人社会”向“邻里一家亲”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成“至家”“牵手印月谭”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点位10个,居民邻里交往频次同比提升60%,社区认同感显著增强。
网格治理有精度,“544”机制兜住万家忧乐
“作为网格员,我们就是社区的‘眼睛’和‘耳朵’,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治城社区网格员李先生一边翻看登记表一边说道。她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独居老人张大爷需要送药、3号楼楼道照明损坏等民生诉求,上月协调修复了6处公共设施,还帮3户空巢老人安装了紧急呼叫器,张大爷说:“有了呼叫器,夜里起夜也踏实多了。”
“我们不仅是送快递的‘小哥’,更是社区的‘流动哨兵’!”快递员小刘自豪地说。上个月,他在送件时发现一处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立即拍照上传至网格群,2小时后社区便联合物业完成了清理。像他这样的新就业群体“兼职网格员”,全县已有54名,今年以来累计上报安全隐患、环境问题等线索230余条,问题处置平均时长缩短至4小时。
为提升精准高效的网格服务质量,旺苍县将37个社区细分为120个全要素网格和972个微网格,明确网格员“信息员、调解员、协管员、宣传员、服务员”5大基本职能,建立“网格集单、社区党组织派单、部门接单、居民评单”4单闭环机制,实现“事件上报及时、矛盾化解高效、服务优质多元、居民满意认可”4项目标,形成“544”网格治理体系。近年来,累计办结停车难、噪音扰民等急难愁盼问题820余件,网格办结率同比提升45%,居民满意度达98%。
去年底,栖凤苑小区因垃圾清运不及时引发居民不满,网格员立即“集单”上报,社区党委当天“派单”至环卫中心,次日垃圾车便增派频次,居民张大爷竖起大拇指:“问题解决得快,我们心里也敞亮!”
多元共治有广度,“五社联动”聚起治理合力
“我这腿脚不利索,出门理发可太难了,多亏了你们!每月上门不仅剪头发,还帮我擦玻璃、量血压,比亲人还贴心!”马家梁社区72岁的独居老人陈爷爷摸着刚剪好的头发感慨道。
新心康乐社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每月定期上门,为社区120余名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泡脚按摩、打扫房间等“微服务”,今年以来已服务300余人次,建立老人健康档案89份,让“养老”变“享老”成为社区温情底色。
旺苍县深化“以社区为基础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机制,整合119家社会组织、87家“双报到”单位及54名新业态从业者力量,建成县级社会组织孵化园2个,孵化培育红场家园、新心康乐等社区社会组织27个,累计服务群众超2.3万人次。围绕养老、托幼、助残等民生实事开展活动700余场次,惠及居民1.8万人。此外,87家“双报到”单位认领“微项目”46个,县图书馆捐赠5000册图书构建“社区书屋”,服务读者超5000人次;县信访局在印月谭社区轮流坐班化解邻里纠纷4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2%,真正实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民生服务有温度,“家门口”托起稳稳幸福
“以前办社保认证要跑好几公里,现在志愿者直接上门,真是太贴心了!”坐在轮椅上的赵大爷握着网格员小陈的手连连道谢。针对行动不便群体,旺苍县创新设立“红色代办员”,提供医保缴费、证件办理等10余项上门服务,今年已代办事项2300余件,办结时效缩短至平均1个工作日,被居民称为“行走的便民站”。
旺苍县将服务延伸至“一老一小”的幸福日常。在马家渡社区“爱心食堂”,独居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三菜一汤的特价餐,日均供餐超80份;在卸甲碥社区“四点半课堂”,孩子们正跟着教师学剪纸、练书法,累计服务双职工家庭子女超600人次。“双职工家庭最头疼孩子放学‘空窗期’,这里既安全又能学手艺,孩子回家还总念叨新学的技能!”家长李女士感慨。数字化赋能同样亮眼,印月谭社区与电信公司联合打造智慧平台,融合养老、平安、管理等多个板块,上线3个月以来注册用户超1200人,处理居民报修、咨询等诉求86件,居民动动手指即可实时掌握社区动态。
聚焦群众多元化需求,旺苍县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新建“爱心食堂”“四点半课堂”等阵地33个,升级改造老旧小区水电气设施191处。如今,社区里邻里互助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笑脸多了、抱怨少了,“熟人社区”的温暖底色正让越来越多居民感受到“家”的归属感。
编辑:殷鹏晖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