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居民深度参与的社区规划活动正在改变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
在杨浦区长海路街道,。近日,由浣纱社区睦邻中心与长海路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友邻焕新·空间共创社”联合主办的举办,邀请居民从家园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规划师”,为社区环境改善贡献智慧,让“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01
专业居民带头,
让社区规划更“接地气”
此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位居民“社群官”的深度参与。
他们依托于自身专业所长,发挥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了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主力军。
朱丛丛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同济规划院的主创规划师,同时也是长海路街道315弄社区的居民。作为一名“友邻焕新·空间共创社”的志愿者,他设计了一个名为“社区建筑会说话,玩转社区建筑寻宝”的互动环节,以图文并茂的解说,带领11组亲子家庭认识了社区空间的构成要素。
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深入浅出地为家长和孩子们讲解了街道、社区、小区分别是什么
“很多居民对‘街道’‘社区’‘小区’的概念边界并不清晰,但其实这些空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朱丛丛,并且引导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在社区地图上标注自己眼中的关键点位,如便民服务站、公共绿地、消防设施等。参与者们热情高涨,不少家长表示:“原来社区规划离我们这么近,以前从未这样仔细观察过自己的生活环境。”
参与的亲子家庭带着自己精心绘制的地图,开展了一场“社区探秘”冒险行动
随后,。只见大家深入社区的角角落落,以全新的视角,观察着草坪消防栓、井盖、公共座椅等设施的现状。居民们发现,许多曾经被忽视的细节其实影响着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与安全性。这种“沉浸式”的观察体验,让社区居民开始用更专业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环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原来也有值得关注的价值。
02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方案”,
居民智慧融入社区治理
活动进入了“社区规划”环节
实地探访结束后,。另一位“社群官”孟琦——一位具有园林规划专业背景的居民志愿者——接过接力棒,引导大家将观察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改造建议。在她的鼓励和组织下,家长和孩子们化身“社区规划师”,共同在图纸上绘制标识,并大胆提出优化方案。
“井盖可以设计成卡通图案,既美观又能提醒行人注意安全。”“增加地面导视标识,方便老人和访客找到目的地。”“公共设施旁应增设使用说明,提升服务温度。”……一个个金点子跃然纸上,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居民的智慧,体现出社区生活的真实需求。孟琦凭借专业经验,帮助大家将零散的想法整合成可行的优化方案,并计划在后续的社区微更新中逐步落实。
以“居民视角”重构社区治理参与方式,成为了“专业赋能+自主探索”激发社区活力的一次成功实践。
从活动流程设计到活动举办,从社区空间认知到规划共创,每一个环节都有居民的参与。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社区治理中“政府主导、居民接受”的局限,让专业规划与居民需求真正结合,
03
探索长效机制,
让“共治”理念持续生根
街道不断畅通居民的建议反馈渠道,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将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把“金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果子”。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社区调研,更是长海路街道探索居民深度参与治理的试点。以此为契机,
“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我们希望居民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还能成为解决方案的参与者和监督者。”浣纱社区睦邻中心负责人表示。不少参与活动的居民也表达了持续参与的意愿,“如果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建议变成现实,会更有成就感。”
赋能更多居民“社群官”,培育“亲子社区规划师”队伍,探索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社区规划的目的,是真正服务于居民需求。下一步,长海路街道志愿服务中心及浣纱社区睦邻中心将持续携手“友邻焕新·空间共创社”。居民的点滴智慧,正汇聚成点亮社区未来的光芒,让“共治”的种子在浣纱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编辑:殷鹏晖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