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大道街区,一处独栋洋楼院落里的“邻里之家”别具一格。这里是和平区友谊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后院,一度闲置的空间变身“社区会客厅”,引入咖啡、烘焙等业态。居民在这唠家常,游客来此打卡小坐,有人感叹:“想不到社区小院里,还有如此‘隐秘惊喜’!”
社区自身力量有限,部分空间低效闲置,而群众需求多元,这就需要善于“借力”的巧劲,用小空间撬动服务治理大潜能。就友谊里社区来说,辖区人员流动性大,熟人氛围不浓,又因地处景区,游客有歇脚休憩的需求。社区闲置空间植入咖啡茶座、非遗体验等场景,既融洽了邻里关系,又给游客带来“转角惊喜”。社区的闲置空间就像待开启的盲盒,在场景创新、共建共享中,延伸资源链接的触角,别出心裁去“解码”。
社区方寸之地,究竟引入什么资源、植入什么服务,要先摸准居民需求的脉搏。天色已晚,西青区富力津门湖第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不打烊”的共享空间,满足了上班族业余“充电”的需求。共享空间还提供了多功能活动室、健身房等场地,便民服务一应俱全。以居民需求为线,编织出有活力、有吸引力的便利之“网”,在空间共享、资源共享、邻里共享的氛围中,家门口的“微空间”,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盘活的视野不能只局限在自身的一隅之地。中新天津生态城第四社区通过智慧化平台,将学校、社区中心、公园等生活场景与地下、地面交通系统有机串联,实现就学、办事、休闲等场景高效衔接。当社区突破物理空间与资源配置的局限,以联动思维激活“沉睡”资源,构建起的,将是人与人、人与空间、社区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结。
编辑:殷鹏晖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