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乳山口镇润泽社区共享花园里飘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一群精神饱满的志愿者正在为月季修剪枝叶,每一片新芽都承载着对社区的热爱。不远处,公益烘焙坊飘来诱人的香甜气息,几位妇女和孩子围在操作台前,他们将刚出炉的曲奇装入礼盒,这不仅是烘焙的成果,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温馨动人的场景,正是润泽社区创新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润泽社区以“文化惠民、服务便民、治理为民”为理念,立足城乡结合部特点,通过阵地建设、活动创新、服务升级三维发力,打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社区文化生态圈,让居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社区的“受益人”。
多元阵地构筑精神家园
走进润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10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体处处彰显人文温度。近百平米的舞蹈室里,歌声飞扬、舞姿翩跹,成为孕育社区文艺作品的摇篮,从欢快的三句半到感人的原创小品,一个个精彩节目在这里排练成型;图书阅览室精心收藏800余册图书,涵盖人文社科、历史典籍、科幻文学等十余类丰富题材,室内不仅配备智能化图书查询系统,更设有便捷的电子借阅终端,打造了一个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知识空间,成为社区居民精神滋养的文化驿站。
创新打造的“公益烘焙坊”成为社区新晋网红打卡点,不仅为失业妇女和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培训,更成为居民情感交流的温馨驿站,自烘焙坊成立以来,共开展烘焙活动达50余次,让300多位居民在制作甜点的过程中,收获了技能与友情的双重甜蜜。
社区东侧的共享花园经过三年精心培育,如今已“荒地变绿洲”,这里由社区居民认领的"责任花圃"错落有致,65名环保志愿者组成的"护绿先锋队"定期养护,让这片都市花园四季常青、花香满径,成为社区居民亲近自然的绿色会客厅。"茶点议事会"创新打造了社区治理的温情平台,在这里,居民们以茶会友,畅所欲言,以“茶文化”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8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科普小屋和科普广场为社区青少年打开科学探索之门,打造“小孔成像”“能量穿梭机”等多种科学体验器械,让孩子们在沉浸体验中感受科技魅力,在趣味互动中培养科学思维。这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文化矩阵,在居民的互动交流中编织出温暖的社区情感网络。
多彩活动激活文化基因
乳山口镇精心培育的“社区文化节”项目,已成为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响亮品牌。其中,润泽社区凭借其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体系,成为这一文化盛事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实践基地。非遗剪纸大师现场传艺与时尚电商培训相映成趣;大型文艺汇演与萌趣亲子运动会各展风采;广场舞教学与专业健身指导活力碰撞;墨香四溢的书法课堂和创意十足的手工DIY工坊相得益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合现代生活美学,通过精心构筑多元文化生态,打造老少咸宜的文化盛宴,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去处”的生动局面。
润泽社区创新打造“浸润式”理论宣讲新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开展“三微”宣讲活动(微课堂、微访谈、微剧场),以群众视角讲理论、用百姓语言说政策,实现理论宣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组建“银龄先锋”“青春之声”等特色宣讲队,开展“敲门送学”行动20余场次,将移风易俗、森林防火等民生话题与理论政策巧妙结合,送进千家万户。创新开设“声入人心”文化大讲堂,采用“理论+文艺”的宣讲形式,通过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让理论宣讲生动有趣,真正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便民文化绘就民生底色
润泽社区深入践行“便民文化”服务理念,用心打造“零距离”民生服务体系,让温暖服务触手可及。社区常设“健康驿站”便民问诊点,配备基础医疗设备,让居民小病小痛随时看;定期开展“名医进社区”活动,已联合乳山市人民医院、乳山市经区医院开展免费义诊12场,服务居民600余人次;特别开设的“假日成长小屋”成为社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和快乐天地。寒暑假到来时,大学生志愿者会为社区6-12岁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切实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社区里的第二课堂”。
每逢传统佳节,社区志愿者们都会亲手制作应季美食——春节的暖心水饺、端午的爱心粽子、中秋的现烤月饼,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送上“家的味道”;更贴心的是定期举行的“爱心义剪”活动,专业理发师风雨无阻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义剪服务,累计服务已达200余人次。这些常态化、特色化的便民服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社区的人文温度。
如今的润泽社区,文化阵地从“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坐标”,社区活动从“指定配餐”转向“群众点单”,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治”。行走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坐标,处处可见会心笑容,时时可闻文明新风,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殷鹏晖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