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新华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通过建队伍、强阵地、优服务,全面构建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让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建队伍,凝聚共识“一条心”
新华社区党委依托“红色朋友圈”党建创新项目,广泛召集社区“红色合伙人”,将驻地单位、共建单位、非公企业和在职党员等纳入其中。通过定期召开党群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志愿服务事项,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根据“红色合伙人”的特点优势,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出“2+5”暖心志愿服务队,即“指南针”“应急救援”2支专业服务队和“悦职”“悦读”“悦趣”“悦思”“悦志”5支特色服务队。这些队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互为“圈友”的正能量向心力,使“红色朋友圈”成为提升社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构建了“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强阵地,共谋发展“一盘棋”
以社区党委为“轴心”,新华社区先后建成了世界之窗党群驿站、都会风华党群驿站、幸福里党群服务站和廉政教育阵地“清风影院”,形成了“一心三站一院”的“同心圆”党群服务阵地。社区以“吹哨”反映居民诉求、发出集结令,以“报到”引领各联盟单位响应、吹响冲锋号,围绕不同居民群体需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各类活动50多场次,跑出了为民服务“加速度”。此外,社区充分运用社区阵地、小区长廊、公共绿地等空间完善议事空间,搭建“众人议事会”等居民议事微平台。辖区幸福里小区党群服务站在社区党委推动下,升级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党员活动、议事协商和政务事项咨询的前哨站点,“幸福议事厅”先后解决了92户安置居民在社区、物业和业务单位往返来回的难题,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服务,同向用力“一家亲”
新华社区充分发挥“红色朋友圈”优势作用,不断在“事有人管”“事能办成”上下功夫。聚焦“一老一少”,打造“南事能办”服务品牌,将13名楼栋管家与社区19名红色小管家共同培训,配合网格长、网格员精准做好3名孤寡老人、11户失独家庭、89名残疾人、375名80岁以上老人等动态管理工作;与合肥师范学院共建,连续7年推行“行知学堂”项目,先后解决了400多个家庭的青少年儿童假期托管难题。聚焦物业矛盾,打造“南事好办”服务品牌,每月邀请“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党组织”“业委会、物管会党员负责同志”“热心党员”召开党建引领物业提升座谈会,现场答疑解惑,商量对策办法,先后解决了电动车停放、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实事20余件。围绕消防安全、防汛安全,打造“南事必办”服务品牌,针对辖区常青棉织厂小区消防隐患突出问题,社区积极联系消防部门对小区进行深度体检,主动上报成为区级挂牌督办案件,本着“南事必办”的决心,倒逼责任,对23项隐患整改到位。
抓教育,厚植清廉“新沃土”
新华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压实党建主体责任,通过“三步走”不断夯实基层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强化阵地建设,厚植清廉沃土,在新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打造蜀山区首个社区级廉政教育基地——清风影院,面积200余平方米。影院主推“廉”教育,同时涵盖红色电影和好家风家训电影,自2023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先后接待60余批次团体,播放廉政教育片140余场,受教育人数近2000人。为进一步丰富清廉建设载体,不断向党员群众输送清廉文化,以辖区党员书法、绘画爱好者为主体打造“清风书画室”,以亲手写、亲手画的方式扬清廉之风。同时,设置兼具线索收集、居民接待、议事调解、学习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清风话廉”功能室,进一步增强街居廉洁文化建设,让党员群众在看、写、画、讲中学习廉洁文化、接受廉政教育。
重实践,雷锋精神“映初心”
2月28日,新华社区举办了雷锋日主题活动暨“红板凳”宣讲团成立仪式。作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新华社区创新构建“红色合伙人”机制,联合合肥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五休养所,精心打造“红板凳”宣讲团,聚焦新时代军民团结的生动实践,突出革命家风的时代传承,形成“理论宣讲+红色故事+家风课堂”的立体化宣教模式。宣讲团将重点围绕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熏陶、革命传统传承和家风文化培育“五个维度”,通过“庭院党课”“军旅故事会”等鲜活形式,让红色基因在基层焕发时代光彩。活动现场同步搭建起“学雷锋文明实践矩阵”,健康关爱区、便民服务区、童心向党角等区域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浸润式教育。下一步,社区宣讲队将深入小区楼栋、学校企业开展微宣讲,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抓改造,老旧小区“焕新颜”
2024年8月,新华社区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对始建于1990年的金环花园小区进行改造。社区党委创新建立“五心”工作法:协调“耐心”,组织力量征集意见;服务“暖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议事“凝心”,组织居民协商座谈;施工“安心”,组织全程义务监督;居住“舒心”,新颜造福千万家。改造过程中,针对地下存在上世纪遗留的防空洞问题,施工团队采用非开挖技术完成雨污管道改造;针对屋顶漏水顽疾,不仅重做防水层,还创新设置“检修天桥”,方便后期维护。经过5个月的精细化施工,老小区完成华丽转身,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健身场所,藏污纳垢的灌木丛改造为亮堂的停车位,坑洼的道路铺上沥青。如今,孩子们在新铺的塑胶场地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旁唠家常,居民们纷纷为社区送来锦旗,感谢社区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解民忧。
南七街道新华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不断优化社区治理和服务,让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未来,新华社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为居民创造更加幸福、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编辑:殷鹏晖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