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进社区,话重阳——听听他们的晚年故事

 时间:2021-10-15 09:28:46来源:新华网

进社区,话重阳——听听他们的晚年故事

重阳节前夕,记者来到吉林省长春市老年居民较多的社区,探寻老人们的邻里生活故事。

细微处,见真情

在绿园区铁西街道青浦社区,重阳节的社区大集是老年人最期待的事之一。今年的大集共有30多个展位,包括糖尿病义诊、便民超市产品等。

青浦社区老年人占比35%。“重阳节是我们的‘大日子’,街坊邻居都盼着呢。”社区书记石慧玲说,“社区大集通过实地感受、就地享受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过节。”

集市热热闹闹,可谁曾想,这个社区曾面临多年的“人心散”。2004年,石慧玲来到青浦社区工作时,这里流动租户多,老龄化程度高,工作不好开展。

如何让社区更有凝聚力?石慧玲决定,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用行动温暖人心。管道年久失修、供暖不达标、水管铁锈严重……石慧玲带着社区干部反复协调。

青浦社区居民赵虹的母亲已经90岁,行动不便。“社区请来理发师,跪在床上给母亲理发,我心里特别感动。”赵虹说。

老百姓满意了,对基层工作自然支持,社区服务的队伍日渐壮大,从最初的5人社区工作小组,发展到如今的19名成员、32个服务组织、数百名志愿者。

“托老所”,解人忧

重阳节前夕,家住朝阳区南湖新村的张振国早早起床,忙完家务,准备去做一天中最开心的事——去“托老所”陪老伴。

正在“托老所”吃早饭的秦丽华看到老伴来了,高兴地频频点头。张振国帮她穿好外衣,戴好帽子,陪她缓慢地在院内遛弯锻炼。

半年前,秦丽华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张振国日夜守在床边照料,却把自己也累病了。起初家人要把秦丽华送到养老院,他不赞成:“老伴生病了就不要了吗?”

但是经过考察,张振国改变了主意。他了解到,开在自家社区的“佐邻佑舍”南湖托老中心,是长春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项目,离家不到500米,护理人员也比自己专业得多。该中心负责人郑德玲告诉记者,此间收住的多为居住在周边的失能、半失能老人。

在长春,很多社区都建起了家门口的“托老所”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运营不容易,但我们会坚持下去。”郑德玲说。

面对面,解纷争

朝阳区建和街与杏花村路交会处一个小区内,街坊四邻围坐一起,打牌、聊天、晒太阳,相处融洽。

可最近,邻里间因为噪音产生了矛盾。“废品收购站的电锯声太大了,影响老年人休息,幼儿园就在旁边。”居民李大娘有些恼火。

大家有的拨打市长热线投诉,有的向媒体求助。“分贝之争”愈演愈烈,社区网格员努力协调,当事双方终于见了面。

“大娘,我们以后一定注意。”废品收购站的老张师傅连连道歉,“幼儿园孩子多,现在一到中午我们基本都不干活。干也是轻拿轻放,不影响大家午休。”

另一位小周师傅也挽起袖子补充:“卫生咱也搞好,不再乱堆乱放,装好一车马上就拉走。”

两位师傅的表态让老人们很满意。“都不容易,你们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李大娘说。

“大家见了面,怒气少一半,面对面沟通,是破解矛盾的灵丹妙药。”干了大半辈子社区工作的吉林长春社区干部学院名誉院长吴亚琴说。

编辑:施歌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