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陪练、有陪伴、有培训,社工给力,老人出行不再“难”

 时间:2023-12-27 22:47:01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何让老人出行更方便?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街道、社区都在想方设法帮助老人化解出行难题:有的社区社工当“陪练”,手把手教有需求的老人学骑电动自行车;有的街道暖心派车,送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就医;还有的老人在社工的帮助下,学会了网上打车的新技能。

社工贴心当“陪练”

厂东社区西豪逸景小区的张大爷年过六旬,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走远路就会喘。为了解决出门的难题,张大爷决定趁着自己还“年轻”,打算买一辆电动自行车代步。听说老人要学骑电动自行车,社区书记陈颖特意安排社工郭剑峰等人当“指导”。郭剑峰是位摩托车爱好者,教骑电动车算是半个“专业人士”。

“张叔儿,您先看我,握把时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尽量放在刹车上,这样出现紧急情况方便及时制动。双脚要平放在踏板上,不要往外撇,不然转向时容易磕到脚。转弯前,要先观察行人、车辆,确定安全后再操作……”郭剑峰上了车,边演示边给张大爷讲解着注意事项。

“来,张叔儿,咱慢点儿骑,保持车身平衡……”掌握了理论,张大爷慢慢启动了车辆。起初,张大爷骑得晃晃悠悠。在顺利地骑完一条直道后,张大爷信心大增,操作也从容了不少。担心老人会摔倒,郭剑峰一路小跑着跟在老人身后做保护。

不到半天工夫,有自行车基础的张大爷就掌握了骑行要领,能平稳地转弯、调头。“您可太棒了,再多练练就能熟练上路啦!”社工一边鼓励一边递上一杯热乎的茉莉花茶,“来,张叔儿,天冷,暖暖身子。”

街道派车社工陪同

“阿姨,车来了,今天我陪着您一块儿去医院!”早晨8时30分,西城区椿树街道椿树园社区的社工张玉华,陪着居民温大妈和老伴儿坐上了街道安排的车辆,准备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

68岁的温大妈和73岁的老伴儿身体都不大好,温大妈患有白内障,她老伴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隔三岔五就需要去医院看病、拿药。街道了解到老人出行的难处,提出了解决方案:“您别着急,街道考虑到了老人就医看病的难处,特别推出了惠民政策,可以给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车接车送服务。您需要去医院的话,可以安排车送您。”

“大爷大妈,最近天儿冷,出门注意添衣保暖。后期您二老需要用车,随时跟我说!”在去往医院的路上,张玉华连连叮嘱着老人。

“比骑车去医院速度快、安全、还暖和!”车开了10分钟,温大妈和老伴儿顺利到达了医院,让老两口儿感慨不已,“你们工作这么忙还抽时间来陪着我们,我已经下好了打车软件,等我学会了怎么用,以后就能自己去医院了,也少给你们添点麻烦。”

无独有偶,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联合辖区1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7家百姓服务业单位,推出了“便民服务卡”。有需要的老人凭卡可享受接送就医、定点取药、送菜上门3项无偿服务,以及包括上门修补在内的18项低偿服务。截至12月15日,街道共为38个社区发放了672张“便民服务卡”,10家养老驿站累计提供了248人次免费就医接送服务。

多个社区还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就近开药“跑腿儿”等暖心服务,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培训老人网上打车

12月初的一天,家住茉藜园社区的李来有老人要带老伴儿去20多公里外的口腔医院种牙。刚刚学会了怎么网上打车,他拿出手机,点开“滴滴出行老年版”,一按页面上的“呼叫出租车”,很快就有司机接单了。在小区东门等候了3分钟,出租车司机就到了。

“以前都习惯在路上直接招呼出租车,上车跟司机说去哪儿就行了。现在在网上打车,得仔细看定位到哪儿、还得自己输入目的地,那真是太困难了!”73岁的史淑荣老人之前就对自己打车“发憷”,每次都是子女帮她安排好,但出了问题时常需要子女居中联络,让人觉得很麻烦。

朝阳区来广营地区的茉藜园社区把这件事考虑在了前头。12月1日,社区举办了“老年智慧出行”进社区活动,由工作人员手把手教老人如何使用打车软件。“这个打车软件的老年版,字号首先就很大,我这300度的老花眼,不戴眼镜也能看清。而且,一打开软件,就是打车按钮,要是叫出租车,都不用自己手动输入地点。车来了,上车再说我们去哪儿就行。这跟我们习惯的打车方式非常相近,一学就会,挺方便的。”没费多大劲,老人们就熟悉了打车软件的操作。

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愿意接触网上打车,滴滴平台还以社区为试点,推出了助老打车优惠券。凡是在平台实名且满60岁的老人,12月底前均可以领到一张20元的打车优惠券。社区也通过各楼的LED显示屏进行了宣传,让更多老人有途径、有意愿学会自己打车。

“以后我可以自己打车,不用麻烦孩子了!”学会自己打车后,李来有老人颇为自豪地跟家人说。

编辑:涂传博 审编:W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