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童声绘戏韵 童心传丽章”公益暑托班开展《孟丽君·见画像》越剧体验活动

 时间:2025-07-28 08:38:36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孟姐姐,你为啥穿男装呀?这画像里的你比我还高呢!”7月24日下午,东阳邻里·公益暑托班的教室里,十岁的小梦攥着自己画的“孟丽君”手绘图,踮着脚拽住志愿者老师的衣袖连珠炮似的发问。这一天,一场以越剧经典选段《孟丽君·见画像》为纽带的传统文化课堂,在孩子们的童言稚语与戏腔流转中,悄然拉开了帷幕。

下午2点,活动以一段越剧电影《孟丽君》的经典片段为引,将孩子们带入了那个“裙钗伴甲胄”的传奇世界。屏幕里,演员身着纷色蟒袍,水袖轻扬间,婉转的“尺调腔”漫出屏幕:“见画像百感生,三年旧物安无恙……”座位上,有的孩子托着腮,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演员衣袂翻飞的模样;有的歪着脑袋小声嘀咕:“这位姐姐明明是女生,怎么穿得像哥哥?”

“《孟丽君》讲的是才女为救未婚夫,女扮男装高中状元、官至宰相的故事。”志愿者楼敏玲老师笑着接过话头,将“见画像”的情节娓娓道来——孟丽君因思念家人,偷偷取出儿时画像端详,画中扎着双髻的少女与眼前身着官服的“孟大人”形成鲜明对比,自有一番“对镜叹流年”的怅惘。为了让孩子们跨越古词门槛,她特意将《见画像》的歌词打印成带拼音的简版,逐句拆解:“你们看这句‘见书房寂寂无声好清静’,‘寂寂’就是安静得连声音都没有。想象一下,孟丽君轻轻推开书房门,翻书声、脚步声都没了,是不是像现在咱们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你们呼吸的声音?”

当讲到“见画像百感生,三年旧物安无恙”时,楼老师举起孩子们的手绘图:“你们瞧,孟丽君的画像保存了整整三年都没坏,就像你们的布娃娃、小书包,一直陪着她。她看着画像,才会感慨‘画呀画我羡你命运比我强,三年来日日能伴他在身旁’——这画像,就是她的‘老伙计’呀!”

教学环节中,楼老师将《见画像》选段拆解成“读词—练声—学动作”三步,用“孩子气”的方式拆解戏曲的“门道”。“越剧的‘咬字’要像吃汤圆——字头像糯米一样,轻轻粘在舌尖,慢慢送进喉咙。”她蹲下身,先示范“唱”的温柔婉转,又模仿“念”的清脆利落:“比如‘画中人’这三个字,要像吹蒲公英那样,气儿慢慢吐,绒毛才会轻轻飞。”话音刚落,她轻轻一吹,几缕蒲公英绒毛打着旋儿飘向孩子们,教室里顿时炸开一片“哇”的惊叹,连后排的孩子都探着脑袋看。

最让孩子们雀跃的,是“兰花指”的学习。“越剧里的兰花指,要像春天刚开的小兰花——指尖轻轻翘,手腕软乎乎,像捧着一缕风。”楼老师边说边示范,手指在掌心弯成小弧度,活脱脱一朵含露的兰。孩子们立刻“复制粘贴”,可刚抬起手就状况百出:有的把手指绷得像根小木棍,有的“兰花”开得比手掌还大。楼老师便拉着小朋友的手逐一调整:“对啦,拇指轻轻搭在中指上,其他手指自然翘起来,就像你们画的简笔画兰花——花瓣要舒展,花茎要软和!”

教室里,有的孩子举着铅笔在本子上画“简笔兰花指”,边画边嘀咕:“我的兰花指要比孟姐姐的更漂亮!”有的举着手反复练习,奶声奶气地问:“老师,我这样像不像真的兰花?”楼老师凑过去瞧,笑着点头:“像!你这朵‘小兰花’开得可真甜,风一吹都要晃悠啦!”

活动尾声,孩子们用带着“奶声奶气”的跑调,认真唱完最后一句:“怎不教人触景生情情难藏——”虽音准尚嫩,却满是真诚。小菁举着自己画的孟丽君画像,指尖轻轻点着“三年旧物安无恙”:“孟姐姐的画像没坏,就像我的布娃娃一样,一直陪着她!”另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摊开画纸,展示自己刚完成的“简笔兰花指+孟丽君”组合画:“我画了孟姐姐穿男装,旁边还有我的小兰花指,这样她唱歌时就不会孤单啦!”

离别时,孩子们围着楼老师不肯散去:“今天学了兰花指,像小兰花!孟姐姐的画像好看,我画的兰花指也好看!下次能学孟丽君甩小袖子吗?”夏日的风掀起教室的窗帘,孩子们的笑声裹着未散的戏腔,像一串跳跃的音符,轻轻飘向窗外。

“这场活动是东阳‘非遗润童’系列的缩影。”暑托班班主任说,“孩子们跟着学唱、画图、模仿动作,或许现在只是觉得‘老祖宗的戏有意思’。但这颗埋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等他们长大,或许会想起今天画的兰花指、哼过的戏腔,然后说:‘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美。’”

风过处,戏腔未散;童心里,种子初萌。那些歪歪扭扭的“孟丽君”画像、软乎乎的“小兰花指”、还有混着奶音的“情难藏”,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秘密: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需要刻意的“说教”——一颗好奇的童心,一次有趣的相遇,就能让古老的戏韵,在新时代的孩子眼里,重新亮起星光。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编辑:徐豪 审编:益审核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