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子送医送药入墨翰:“农活病”的痛已是家常便饭

 时间:2017-07-20 20:49:48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盛夏的晌午异常闷热,不带一丝风。而在云南昭通市墨翰乡的集市小广场处更像是地心世界,涌动的人潮里偶尔还能寻到一抹“医护白”。

时隔四年,广东医科大学“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再次到云南墨翰乡,续未完故事。在7月19日,“暖风中国”联合当地的乡政府和卫生院,筹备了一系列亲民的“送医送药”义诊活动。

超九成的农民腰背劳损已多年

“孔爷爷,您的背是哪里不舒服?痛了多长时间了?”队长吕敏仪的手轻轻搭在孔爷爷手上,弓着腰,用夹生的墨翰土话询问着。她的汗渐渐浸湿了鬓发,嘴唇也干燥得卷白皮。

 

“暖风中国”的队员大多是医学生,对义诊的常规体检项目颇为熟悉,加之卫生院院长的坐诊,整个义诊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来参加义诊的乡民多是老农民,一个半人高的大背篓、一顶帽子是他们多年来下地干活的标配。烈日当空,这些农民伯伯手拿着体检卡,在排队等待时张望,浑黄的眼晃动着期待的水光。

“医生,我的背、肩痛了很多年咧,一痛起来就手不能抬,腰也不能弯,不能上坡(下地干活),只能等棺材咧。”孔爷爷今年76岁,已经被腰椎增生折磨了二十余年。他紧握着队员的手,颤颤巍巍地捶着后背,脸上岁月的沟壑都愁苦起来了。

据义诊当天调查,超过九成的老农民有着程度不一的腰背劳损,还有过半的老农民患有腰间盘突出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些典型的“农活病”似乎已经扎了根,疼痛也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乡民背篓载物重量平均超百斤

 “这不是没办法么,背篓上坡方便,装的东西多。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用的咧!”当队员和一位老爷爷谈到长期用背篓扛重物对腰背造成不利之处时,背着巨型编制背篓的熊七爷爽朗地笑道,“家里老的小的都要靠那几亩地吃饭,这路窄坡陡的,没有背篓很难将玉米土豆搬下山咯。”

花甲之年的熊七爷是村里老农民里少有的身子骨硬朗的老人,但是他的腰已经驼成几近九十度,那巨大的背篓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据悉,当地乡民背篓载物重量平均过百斤,背篓压肩每天平均3-6小时,农作物丰收季时间会更长。

墨翰乡的地势十分险峻,一山环一山,而当地乡民的田地都在山腰上。因为道路不通,背篓就成了乡民运送农作物最好的伙伴,但长期以往,乡民无法承担背篓的重压时,那脊柱将不复挺直,疼痛也会伴随他们的余生。

送医送药缓解“看病难”问题

应芬奶奶今年66岁,一直以捡废品为生,和老伴相依为命。因站立的时间过长和负压,奶奶的双脚常年肿痛,还有磕磕碰碰留下的淤青,但这些小伤奶奶一般不会管,“没关系撒,它自己会好的,现在看啥病都贵,都费劲儿。”

队员心疼奶奶,就送了一些备用药和治疗外伤的药酒。“真好,谢谢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厉害!”奶奶拍了拍队员的手背,笑容将岁月在眼角留下的痕迹镌刻成一朵花。

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深入了山区,因为医药费的攀升,连乡里卫生院的门槛也在不断“长高”。本次“暖风中国”在墨翰乡的义诊为乡民们提供了免费的疾病咨询,让乡民平时的小病小痛得到初步的缓解。

 

这次的义诊活动开展得十分成功,派出药品折合约为一万余元。义诊为乡民们带走了萦绕于他们心头的不安,送去了大石落地的安心,同时也通过现场的知识宣讲,扩大了急救知识的宣讲度,让乡民们能把握治疗的“黄金时刻”,为自己保驾护航。

(文/许树秀)

(图/何思琪)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