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创客空间不一般 玩创新 还搞公益

 时间:2017-04-09 09:02:10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这个创客空间不一般 玩创新 还搞公益

4月5日,沙河街道的CAN+众创空间内,一家由聋哑人打造的定制皮具作坊,工作人员在制作皮具。

在华侨城新塘花园内,有这样一片创客空间,面积不大,装修设计也不奢华,创客空间外墙简约的装饰,空间内柔和的光线,轻松的办公氛围,都让人无法将其与一般纯商业运作的创客孵化基地挂钩。这里便是由沙河街道联合握手世界创始人江文山共同打造的公益性众创空间———CAN+众创空间。

残健共融共同创业

2016年3月,以“残健共融共同创业”为理念,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品牌曝光、公益资源对接的平台CAN+众创空间正式建立。这也意味着这个由政府基层部门联合爱心公益人士共同打造的创客孵化基地,从诞生之初就与众不同。

从空间的功能定位方面来看,CAN+众创空间以弘扬公益、服务双创、实现公益双创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辖区特殊群体帮扶和交流平台,孵化具备公益元素、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并有意让创业团队在创业之初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空间的名字“CAN”有两层含义:在中文里,CAN是“残”的拼音,可以解释为残缺、不完美;在英文里,CAN译为能够、可能。它所阐释的是“不完美,方能无限可能”这样一个理念。

打造一批属于CAN+的公益品牌

4月5日下午,在沙河街道改革办负责人与空间创始团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CAN+众创空间。

空间位于环境优美的华侨城内,整体使用面积为547平方米,内设多个不同类型的独立办公室。经过一年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CAN咖啡、团队办公、展厅展示、培训教育4大功能区域,并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共36个公益文创团队入驻,其中包括6家公益机构。

空间创始团队成员赖小姐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创业团队都能任意入驻CAN+,“他们必须是公益性质的,包括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贡献给爱心公益事业,或者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或者是园艺、茶艺、手工培训、书法、舞蹈等系列公益活动,打造一批属于CAN+公益品牌,我们也一直希望将CAN+打造成为最有价值的公益分发平台。”

依托CAN+众创空间,打造一系列CAN+公益品牌,这一创新模式也得到了沙河街道的支持,在街道的关注和帮助下,以CAN+咖啡、CAN+水果、CAN+手工等12类产品为基础,CAN+众创空间打造出了一批以自身为商业营销亮点的项目。

残疾人士手工皮具制作培训班

在空间的一个独立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几位正在制作手工皮具的聋哑人。据了解,众创空间与入驻团队CCL(经典定制工作室)在去年共同运作CAN+手工皮具品牌,为辖区内有手工兴趣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该项目经过发展,也培训出一批动手技能较好的残障人士。按照他们的意愿,在经过培训之后参与皮具产品制作和销售。目前,CAN+皮具以精良的制作和优质手工,极受市场欢迎,订单排期已达3个多月。

CCL(经典定制工作室)创始人兼皮具指导老师周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加入到CAN+这个大家庭之中也是通过一次偶然的契机,作为自身皮具玩家的他本就打算开办一家工作室,就在当时接到了好友、也是空间创始人江文山的邀请,“我们俩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这个残疾人士手工皮具制作培训班就诞生了。”

聋哑家庭主妇在此收获谋生技能

周强告诉记者,最初这个皮具制作只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存在。一开始CCL与沙河街道职业康复中心合作,为热爱手工的残障朋友提供学习机会,而班内人数最多时一度达到12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周强发现,聋哑人比普通人更适合皮具制作,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加专注”。

“后来我就问他们愿不愿意加入到我的工作室中来,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皮具,没想到大家都挺喜欢的,最终我就把主动报名的4位妈妈留了下来。”周强告诉记者,目前工作室的4位成员都是辖区内的聋哑人,并且都是全职妈妈,其中一位还是日本人。

“对于我而言,只能通过打字和他们沟通,虽然耗时有点长,但最终都能够把问题解决。”周强告诉记者,工作室以来单订做的形式存在,根据每位成员每月制作产品的数量发放收入。虽然目前还未进入盈利阶段,但他也不灰心,“我希望他们能尽快把一切都学会,做得更好更细致,之后就可以由她们开班,把这个项目模式复刻,毕竟由她们做培训会比我要容易得多,起码在沟通方面障碍会少很多。”

街道探索创新与社会建设发展新模式

说起CAN+众创空间的诞生,绝非偶然,简单说来便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优势。

2016年2月,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八大工程”之一的“社会治理筑基工程”中指出,要“打造一批公益创客空间,推动社区服务资源向居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倾斜”;其次,沙河辖区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柴火创客空间国内知名,扶持创新创业既是政府部门固有职责,又有利于增强辖区经济发展活力;此外,目前沙河辖区有残疾人1900人,已注册登记的有320人,筹建公益众创空间,并以此载体便于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有利于整合残疾人职业康复、公共文体服务、企业服务等资源,实现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基于这些原因,沙河街道在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后,开始了探索筹建公益创客空间的过程。

“在确定了要筹建公益创客空间以后,我们就在辖区开始寻找适合参与这个项目的运营方,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在街道残联工作过的江文山。”沙河街道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CAN+众创空间运营团队的创始人江文山是沙河辖区残疾人,毕业于深圳大学,他既是个创业之星又是个公益达人,不仅创立了CANCaf 品牌和“筑梦空间”,还在龙岗等地开有多家咖啡馆。从大学开始,江文山就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从助残志愿者做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成立深圳市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创立橄榄树创业基地。由他发起的“握手世界”公益项目已经初步形成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他是运营这个项目的最佳人选。”

多渠道夯实公益性定位

在确定了空间的精准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运营团队之后,沙河街道在自身办公场地原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把位于新塘花园综合楼一楼、总面积为567平方米的物业免费作为众创空间办公场地,并优先录用辖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方位推进辖区双创工作。

为了让各类优秀项目落地空间,沙河街道积极发挥专业组织力量服务双创指导公益,充分发挥在政策信息上的优势,帮助CAN+众创空间公益创业团队在商事登记、人才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指导服务,协调与柴火创客空间、华侨城文化创意园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协助组织开展关于残疾人创业就业活动。

在公益活动方面,沙河街道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给予指导帮助,充分发挥CAN+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多渠道夯实公益性定位。如,在江文山团队第四季“心意行动握手世界”活动中,沙河街道进行社会动员,媒体宣传,发起大型图书募捐活动,募集儿童读物2万余本、善款1万余元。看到关于贵州铜仁市思南县东风教学点田儒国老师事迹报道后,街道党工委决定捐助10万元,并派遣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的改善工作

这个创客空间不一般 玩创新 还搞公益

4月5日,沙河街道的CAN+众创空间内,一家由聋哑人打造的定制皮具作坊,工作人员在制作皮具。

在华侨城新塘花园内,有这样一片创客空间,面积不大,装修设计也不奢华,创客空间外墙简约的装饰,空间内柔和的光线,轻松的办公氛围,都让人无法将其与一般纯商业运作的创客孵化基地挂钩。这里便是由沙河街道联合握手世界创始人江文山共同打造的公益性众创空间———CAN+众创空间。

残健共融共同创业

2016年3月,以“残健共融共同创业”为理念,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品牌曝光、公益资源对接的平台CAN+众创空间正式建立。这也意味着这个由政府基层部门联合爱心公益人士共同打造的创客孵化基地,从诞生之初就与众不同。

从空间的功能定位方面来看,CAN+众创空间以弘扬公益、服务双创、实现公益双创融合发展为目标,打造辖区特殊群体帮扶和交流平台,孵化具备公益元素、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并有意让创业团队在创业之初就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空间的名字“CAN”有两层含义:在中文里,CAN是“残”的拼音,可以解释为残缺、不完美;在英文里,CAN译为能够、可能。它所阐释的是“不完美,方能无限可能”这样一个理念。

打造一批属于CAN+的公益品牌

4月5日下午,在沙河街道改革办负责人与空间创始团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CAN+众创空间。

空间位于环境优美的华侨城内,整体使用面积为547平方米,内设多个不同类型的独立办公室。经过一年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CAN咖啡、团队办公、展厅展示、培训教育4大功能区域,并成功吸引了线上线下共36个公益文创团队入驻,其中包括6家公益机构。

空间创始团队成员赖小姐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创业团队都能任意入驻CAN+,“他们必须是公益性质的,包括从利润中抽取一部分贡献给爱心公益事业,或者能够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或者是园艺、茶艺、手工培训、书法、舞蹈等系列公益活动,打造一批属于CAN+公益品牌,我们也一直希望将CAN+打造成为最有价值的公益分发平台。”

依托CAN+众创空间,打造一系列CAN+公益品牌,这一创新模式也得到了沙河街道的支持,在街道的关注和帮助下,以CAN+咖啡、CAN+水果、CAN+手工等12类产品为基础,CAN+众创空间打造出了一批以自身为商业营销亮点的项目。

残疾人士手工皮具制作培训班

在空间的一个独立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几位正在制作手工皮具的聋哑人。据了解,众创空间与入驻团队CCL(经典定制工作室)在去年共同运作CAN+手工皮具品牌,为辖区内有手工兴趣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该项目经过发展,也培训出一批动手技能较好的残障人士。按照他们的意愿,在经过培训之后参与皮具产品制作和销售。目前,CAN+皮具以精良的制作和优质手工,极受市场欢迎,订单排期已达3个多月。

CCL(经典定制工作室)创始人兼皮具指导老师周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加入到CAN+这个大家庭之中也是通过一次偶然的契机,作为自身皮具玩家的他本就打算开办一家工作室,就在当时接到了好友、也是空间创始人江文山的邀请,“我们俩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这个残疾人士手工皮具制作培训班就诞生了。”

聋哑家庭主妇在此收获谋生技能

周强告诉记者,最初这个皮具制作只是以培训班的形式存在。一开始CCL与沙河街道职业康复中心合作,为热爱手工的残障朋友提供学习机会,而班内人数最多时一度达到12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周强发现,聋哑人比普通人更适合皮具制作,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加专注”。

“后来我就问他们愿不愿意加入到我的工作室中来,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皮具,没想到大家都挺喜欢的,最终我就把主动报名的4位妈妈留了下来。”周强告诉记者,目前工作室的4位成员都是辖区内的聋哑人,并且都是全职妈妈,其中一位还是日本人。

“对于我而言,只能通过打字和他们沟通,虽然耗时有点长,但最终都能够把问题解决。”周强告诉记者,工作室以来单订做的形式存在,根据每位成员每月制作产品的数量发放收入。虽然目前还未进入盈利阶段,但他也不灰心,“我希望他们能尽快把一切都学会,做得更好更细致,之后就可以由她们开班,把这个项目模式复刻,毕竟由她们做培训会比我要容易得多,起码在沟通方面障碍会少很多。”

街道探索创新与社会建设发展新模式

说起CAN+众创空间的诞生,绝非偶然,简单说来便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优势。

2016年2月,南山区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八大工程”之一的“社会治理筑基工程”中指出,要“打造一批公益创客空间,推动社区服务资源向居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倾斜”;其次,沙河辖区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柴火创客空间国内知名,扶持创新创业既是政府部门固有职责,又有利于增强辖区经济发展活力;此外,目前沙河辖区有残疾人1900人,已注册登记的有320人,筹建公益众创空间,并以此载体便于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帮扶,有利于整合残疾人职业康复、公共文体服务、企业服务等资源,实现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基于这些原因,沙河街道在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后,开始了探索筹建公益创客空间的过程。

“在确定了要筹建公益创客空间以后,我们就在辖区开始寻找适合参与这个项目的运营方,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在街道残联工作过的江文山。”沙河街道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CAN+众创空间运营团队的创始人江文山是沙河辖区残疾人,毕业于深圳大学,他既是个创业之星又是个公益达人,不仅创立了CANCaf 品牌和“筑梦空间”,还在龙岗等地开有多家咖啡馆。从大学开始,江文山就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从助残志愿者做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他成立深圳市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创立橄榄树创业基地。由他发起的“握手世界”公益项目已经初步形成国际影响力,“毫无疑问,他是运营这个项目的最佳人选。”

多渠道夯实公益性定位

在确定了空间的精准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运营团队之后,沙河街道在自身办公场地原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把位于新塘花园综合楼一楼、总面积为567平方米的物业免费作为众创空间办公场地,并优先录用辖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方位推进辖区双创工作。

为了让各类优秀项目落地空间,沙河街道积极发挥专业组织力量服务双创指导公益,充分发挥在政策信息上的优势,帮助CAN+众创空间公益创业团队在商事登记、人才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指导服务,协调与柴火创客空间、华侨城文化创意园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协助组织开展关于残疾人创业就业活动。

在公益活动方面,沙河街道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给予指导帮助,充分发挥CAN+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多渠道夯实公益性定位。如,在江文山团队第四季“心意行动握手世界”活动中,沙河街道进行社会动员,媒体宣传,发起大型图书募捐活动,募集儿童读物2万余本、善款1万余元。看到关于贵州铜仁市思南县东风教学点田儒国老师事迹报道后,街道党工委决定捐助10万元,并派遣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境的改善工作中。

今年夏天,CAN+运营团队将联合各团队共同开展“陪你去看海”活动第三季,将云南文山地区贫困孩子带来深圳进行十天游学,握手世界型走中国第五季也将如期举行,此外,通过各大基金会,CAN+还将在今年年内为四川甘孜州筹建一所新型的希望学校,与以往的希望小学不同,这所学校兼具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功能,在将书本知识传递给孩子们之余,也将进行一些生存技能的传授,并将山区优秀资源与大城市实现更好的对接。

采写:南山通记者陈紫嫣实习生方舟通讯员李新磊

摄影:南山通记者霍健斌

编辑:ghb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