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午后,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道云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热闹非凡。12个街道社工站的负责人围坐在一起,或比划,或记录,围绕“如何让社区慈善基金筹得来、管得好、用得久”展开头脑风暴。
9月5日,一场以“汇聚向善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工作坊在云天社区举行,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优势,助力社区慈善基金可持续发展。活动由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民政局主办,紧扣慈善文化“五进”活动要求,也结合基层现实,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路径与案例。
活动伊始,与会社工们很快进入状态,“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究竟应该如何助力社区慈善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围绕“资金筹募与资源整合”“项目设计与品牌传播”“志愿者赋能与社区动员”三个议题展开三轮讨论。
“我们发现,大家的共性难题就是筹款渠道太单一。”一位社工代表直言。针对这一痛点,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拓展企业合作、发动居民小额捐赠、举办公益集市和爱心义卖等具体思路。另一位代表补充道,“我们还设计了反馈机制,比如给企业合作方进行宣传推广,让捐赠方真正感受到尊重和回馈。”在他们看来,拓宽筹款渠道并不是简单的拉赞助,而是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机制,让资金来源更稳固。
在角色分工上,讨论也凝聚了共识。社工负责策划项目、统筹活动,志愿者则承担宣传和动员任务。正如一位参会者所说:“社工是设计师,志愿者就是扩音器。只有两者结合,社区慈善基金才能跑得远。”
紧接着,万松街社工站负责人分享了“云天慈善小屋”的探索。这个嵌入社区的小空间,既展示小微创业者、残障人士和非遗手工艺人的产品,也接收优质闲置物品和企业捐赠。而小屋的运营则分三步走,前期由社工示范,中期培养居民“代设店长”,最终依靠销售收益实现自我“造血”。“我们还请孩子们来当一天‘体验店长’,让他们感受到经营的责任,也体会到参与公益的快乐。”负责人笑着说。
短短两个小时,工作坊产出的不只是几页行动方案,更重要的是让社工与志愿者们找到了“合力”的意义。社区慈善基金是社区的‘蓄水池’和‘发动机’,而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是驱动这台发动机的‘双核’。社工负责专业性、可持续性,志愿者提供广泛性、创新性。“通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高效联动,我们正在探索一条以社区为根、以居民为主体的慈善可持续发展新道路。”江汉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江汉区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培育更多可持续的社区慈善项目品牌,让慈善真正走进社区、融入日常,成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编辑:涂传博 审编:范伟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