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对话医学专家崔小波:派警察进医院,不如建立医务社工队伍

 时间:2020-08-19 21:22:56来源:中国慈善家

(2020年2月,医务人员在重症监护室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疫情中,医护人员用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为民众筑起生命的防火墙,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医患关系等长期问题依旧牵动着全社会的普遍关切,它们既与医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也与每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医师节到来之际,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小波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从改变医生收入结构、建立医务社工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小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中国慈善家》:疫情期间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减少,这给医院带来哪些影响?

崔小波:全国医生收入减半,包括北京的这些大医院(医生收入)全部减半,因为居家隔离没有病人,疫情解除后老百姓有病也不太敢上医院了。另一方面,全民戴口罩真把好多季节性、过敏性、感染性疾病给预防了,另外孩子不上学,减少了交叉感染,也使得发病率大幅下降。下降以后,医院几乎活不下去了,甚至有家全国有名的公立三甲医院也要宣布要倒闭。疫情过后,政府对医院的补贴虽有上升,但对于大多数作为公益二类单位对待的医院,政府拨款不到3~4%,没有人员工资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慈善家》:作为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你一直在呼吁政府部门要给医生发工资,你也说过好医生难当,怎么理解?

崔小波:中国医生的收入90%是要靠给患者治病挣出来的,这是最大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医生发工资,连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中国政府要给医生发工资,但始终落实不了。很多人特别是掌握政策的人认为医生能够挣钱,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发工资。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500万人的医生队伍,真正高收入的非常少。除非你做一个以挣钱为目的的医生,比如莆田系医生。

这种状况下,医生队伍里面怎么产生好医生?缺乏好医生产生的土壤。因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吃饭问题放在给患者治疗疾病问题之前,他先要考虑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家庭,然后才考虑患者的问题,怎么能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这种状况跟其他国家的医生都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医生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在工作时从来不用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

(2020年3月31日,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

《中国慈善家》:过去医生的工资状况是怎样的?

崔小波:四十年前我们的好医生多的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工资,都是由中央政府拨款发工资。虽然当时医疗技术非常落后而且药品奇缺,但是医患关系非常好。

那时候伤医事件几乎都没有,为什么?第一,大家都穷;第二,政府给医生发工资;第三,医生不会从患者身上去挣钱。所以这支队伍就是白衣天使,他们比我们更辛苦,承担了很多任务。

好医生难当啊!你当了好医生,医院院长都不高兴。你为病人考虑谁为医院考虑?谁为你的工资考虑?他会这么说话啊!到现在全国范围内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时候医生的工资跟教师的工资一样要给予保障的时候,医生队伍才能变回来。全球医护人员的收入之所以高于其他行业,不仅是工资,还有他们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值夜班、加班和无节假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承担的医疗风险和感染的风险超过所有的行业,所以医生的收入问题绝不是仅靠喊一声加油就可以解决的。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好医生应该怎么培养?

崔小波:培养一个飞行员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医生也是一样。飞行员是靠烧航空燃油烧出来的,而医生是靠看病的过程,甚至以死亡病例为代价换取的。

我们国家在医学方面的进步比较缓慢,原因在于医院没有解剖制度。你到西方国家的医院去,住院的时候要签协议,如果患者在我们医院死亡,尸体要供医院解剖。因为在病人活着的时候、治疗的时候,很多疾病是看不清楚的,不能用开创性的办法去了解这个疾病的发展过程。病人死亡之后,医生通过解剖能够明确地看到治疗的方式对不对,诊断得准确不准确,用药是不是合理。这是一个培养医生的过程,但是我们没有,中国的文化理念使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这一步。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中国医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解剖三具患者遗体给后面的治疗和诊断带来了非常大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性指导。这说明在医院里建立解剖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这样的制度,才能把医师队伍培养起来、发展起来,对年轻医生的进步非常有意义。

(2020年8月18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举办以“白衣执甲 最美逆行”为主题的“8.19”第三届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

《中国慈善家》:现在很多医院都加强了安保措施,这种措施对医院安全能带来多大的效果?你曾说应该建立一种“社会医学”,让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怎么理解?

崔小波:我一直说,我们的医院派警察进去,不如建立医务社工队伍,只有医务社工能够关心到患者真正的困难和需求。

一个人要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什么叫社会健康?是指一个人应该有家庭、有朋友、有收入、有社保,应该有房住有饭吃。类似这样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熟视无睹的东西,但在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些人没有。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没有社保、没有家庭,甚至连住房都没有,像这样的人,谁去关心他?医生知道解决这些基本生活条件比吃药打针还要重要,但医生护士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贫困的患者就像脑袋上罩着一个塑料袋一样,扎紧了连呼吸都呼吸不了。

(2017年3月1日,安徽铜陵长江路派出所民警走进辖区市立医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医疗纠纷调解的相关法律程序,向医院安保人员讲授安保器材的使用方法。)

我们看到那些砍医生杀医生的人,大部分都是低收入群体。他一旦得病后,不光自己不能劳动,他担心的是家里一家老小吃穿用啊,都是被逼到极限。当贫困带来亲人的生死离别,尤其是因为金钱不够造成的生命损失,给他带来的屈辱和伤心是难以控制的。而这些事情医生管吗?警察管吗?护士管吗?没人管。谁去关心他们?把警察派进去有用吗?一点用也没有,震慑会带来更多的对立。所以建立医务社工队伍是必须要做、迟早要做的事情。

《中国慈善家》:什么是医务社工?

崔小波:所谓社工有两种类型,一种叫义工,一种叫社工,所谓义工就是不拿工资的志愿者。另一类是社工,是拿工资的志愿者,由政府出钱向医院派驻的社会工作者。

现在全国培养社工的高校一百多所,毕业生大多都去了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有一半要在医疗系统就业。所以,能不能建立起社工岗位制度对医改是特别重大的一个挑战。

医务社工队伍在西方国家的医院是普遍存在的,在港澳台地区也已经普遍建立起来。这支队伍在西方医院里跟医生的比例甚至能达到一比一。他们有很重要的功能,因为到医院看病的人肯定不光是疾病问题,也要考虑帮助他们解决疾病带来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问题。

要认识建立这个制度的重要性,它是医疗系统里面的精准扶贫队伍,只有它才能发现每个患者背后的故事,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去想办法为患者去找相应的医疗救助基金。不要以为对居民医保增加二次报销就可以解决贫困患者的经济问题,而是要精准地解决那些连基础费用都拿不出来的患者的问题。

编辑:甘再松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