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有人说,“自己见得最多的除了家人,就是社工。”在东城区的大街小巷里,社工们奋战在社区防疫一线,各显身手。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多面手,不仅是防控员,还是宣传员、制图员、程序员、快递员……他们是新时代的“追光者”,是防疫战线上的“逆行者”,是社区居民健康安全的“守门人”,他们辛勤劳动,无私付出,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
多技傍身社区防控一线显身手
东城社工“36技”在身,他们是“宣传员”“解答员”“防控员”,他们还是“制图员”“程序员”“翻译官”,他们多技傍身,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一台电脑、一个Excel表格,安定门街道分司厅社区社工穆天翔,花了三个晚上,画出了自己管片小经厂胡同楼门路线图。哪些胡同是相通的、哪些胡同出不去、哪个院里有楼门院长、哪家要多去看两眼,都在这张图里标得清清楚楚。
倪京维是钟楼湾社区社工,2019年10月入职,虽然是一名新社工,但他的党龄已有13年。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利用下班时间,制作出“钟楼湾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小程序,这款小程序借助第三方平台上的模板,根据志愿服务需求设计选项要求。就是通过这个小程序,不少志愿者报名参与到社区防控战役之中。
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面对外籍人士返京,如何传递信息并传递温暖,语言的障碍成了首要问题,东城社工当中有出国留学8年的英语达人、也有重拾英语的自学者、还有热心东城社区工作的外籍志愿者,有他们这样的一流“翻译官”,为外籍人士返京工作构筑了良好沟通桥梁和服务保障。
东城社工,人人有技能。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激励全体社工奋战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不怕困难、不畏艰辛、担当在前。
“帮帮忙小车”每天跑出一个二环路
“我们现在每天平均能送120件快递和外卖,五辆小车加起来的行程超过了33000米,能绕二环路一圈啦!”在疫情防控期间,东花市南里社区青年突击队每天都在楼里楼外奔忙着,将居家观察家庭的所需物品一一按时送到。
为了更好地照顾居家观察者的日常生活,东花市南里社区在疫情发生后,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返京人员“双承诺”工作法,不仅要求每一位返京人员签署居家观察承诺书,还要求每一位社工签订服务承诺书。在返京人员居家观察的14天中,由青年突击队队员提供代买蔬菜水果、取送快递、体温核查、精神慰藉、政策咨询、防护知识介绍、联系物业和环保部门清扫生活垃圾等七项服务,真正地用温暖接力,在细节作为,联结起每一位居民的心。
在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也有这样一群由社工、在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跑腿侠”。在疫情期间,他们积极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送菜、送生活物品的上门服务。居民在社区微信群里提前一天发送需求,货到了以后,“跑腿侠”们帮忙送到楼门或者小区门口。从菜店走到居民家里,送菜的社工、志愿者们每天要走一万多步。“为了早日战胜疫情,这样的付出值得!”社工们坚定地表态。
战“疫”夫妻档写下最美奋斗诗篇
为守好社区防疫一线,很多社工夫妻都是同时上岗,他们心里不仅有家人,有孩子,有父母,有朋友,更有担当和责任。
邓海红和张婕夫妻俩原本计划春节期间带全家人去广西桂林旅游,疫情突然袭来,让他们的旅游计划变成了战“疫”计划。夫妻俩从腊月三十就投入到防疫一线当中。虽然同在和平里地区,但夫妻二人也只是晚上下班才能见面。白天,相隔不过一公里的距离,夫妻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共同谱写下最美的和平里战“疫”故事。
作为七区社区的党委书记,邓海红肩上的担子很重。七区社区是老旧小区,居民楼多,单位多,宾馆多,出入口多。为守好社区防疫线,他协调各方,入户排查,管理小区封闭,常常忙得顾不上喝口水;张婕在东河沿社区坚持值守,做好居民登记排查,测量体温等工作,即便是下雪天,也坚持在岗。
因为在防疫一线要接触不同的人,夫妻俩担心儿子和自己住在一起不安全,让儿子跟着爷爷奶奶,夫妻俩则暂时另外居住,一家三口变成了“两地分居”。
在和平里地区疫情防控的一线,像邓海红和张婕这样的夫妻档还有很多。因为职责,因为使命,因为共产党员的信仰,他们坚守岗位,奋战一线,勇往直前。
因为有他们守护战“疫”更加有温度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工队伍中,有很多坚强又可爱的“逆行者”,他们坚守在岗位,不畏艰辛,在保障社区安全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家人般的关怀和温暖。在龙潭街道,就有很多这样的“逆行者”身影,他们用双脚走遍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用心、用情、用温度守护一方平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疫情防控工作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整体的力量坚不可摧,我们要团结起来,为防疫工作出一份力。”刚接到疫情防控工作时,安化楼社区党委副书记刘洋便第一个冲上了前线。带领大家主动学习防疫知识,积极引导居家隔离观察人员做好隔离防护、合理饮食、室内通风消毒等防疫措施。为增强大家的防疫意识,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刘洋每天都要打几十个电话,发上百条微信,辖区内每户居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在北新桥街道前永康社区,陪伴社工一同“冲锋陷阵”的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居民身边筑牢第一道防线。这些日记里既有每天的工作事项,也有工作总结,还有社工们的感悟心得;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既有文字记录、表格统计,也有现成照片,还有社工们的手绘插画。疫情之下,这些“民情日记”就像一个个“暖宝宝”,让人们看在眼里,暖在心中。
他们是最平凡的人,却都有着一颗甘愿为社区奉献的热心。他们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少,都在用实际行动来支援战“疫”,做社区平安的守护人。
编辑:涂传博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