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抚慰心灵到专项服务 广东探索灾后新模式

 时间:2018-05-15 17:08:26来源:南方网

通过广东社工支援,培养起汶川本土社工力量,是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刘静林一直以来的心愿。让刘静林欣慰的是,这个愿望正逐渐成为现实。

2009年11月,在广东省对口援建工作组的帮助下,汶川成立了第一家社工组织——广东大同社工站,介入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后重建阶段,社工通过开展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等服务,抚慰无数受伤心灵。

9年来,汶川的各个地方都可以见到社工的身影。这支在广东支持下建立的专业服务队伍,在帮助灾区民众的同时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如今,大同社工从关注群众心理健康,转为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专项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出灾后服务的新模式。

柔性救援力量重建健康精神家园

“社工们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陪我们下棋、教我们唱歌,我们很开心。”近日,汶川举行社会工作推进大会,当地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的姚大爷讲述了自己的快乐生活。

在汶川,“有困难找社工”已经成为不少老百姓的习惯,在当地人眼中,这些大多身着橘黄色背心的小姑娘们笑容亲切自然,说话温和平静,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有什么烦心事都可以找她们。”姚大爷说。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大同社工站不仅为汶川当地儿童、青少年、老人、妇女、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社工服务,而且还面向居民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多项工作。

大同社工如今的发展,是发起人刘静林没有意料到的。刘静林是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的副院长,同时也是广州大同社工服务中心的总干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刘静林立即派出两名社工从广州赶赴灾区。

在汶川做了大量调研后,刘静林了解到灾区人们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十分急迫。当时不少经历过地震的人都有心理创伤,而且由此引发出来的问题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渐凸显。“专业社工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一方面能以朋友的身份为群众送去温暖与关怀,为他们重建健康的精神家园。”刘静林说。

2009年6月,灾后重建进入攻坚阶段,援建工作组也需要这样一支柔性救援力量来化解基层矛盾,调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作为在社工领域先行先试的广东,我们不能缺位。”刘静林形成了一份报告,递交给了广东对口援建工作组。

刘静林的努力没有白费。随后,广东援建工作组决定把社工纳入援建工作的一部分,并拟定了一份关于建立社会工作站推动实施“阳光计划”的工作方案,由广东对口援建资金拨出424万元向社工组织购买了3年服务,在汶川开展社会工作,由此,汶川首家民办社工机构诞生。

随后,在汶川的其他几家社工组织也被纳入进来,在汶川各地提供社工服务。伴随着社工组织的逐渐成长,不少人的生命轨迹也因此发生美好而意外的改变。

当地的姑娘赵文艳,出于对社工的热爱,在辞去了民政局的工作后,加入了大同社工;广东西部计划志愿者荆志花,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汶川,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也选择留在汶川当一名专职社工。

在大同社工站成立之初,刘静林就制定了“通过广东社工传帮带,在汶川实现社工本土化、专业化”的目标。刘静林说,广东社工总有一天会离开汶川,最重要的是通过几年的积累,让汶川可以建起自己的社工服务中心。

广东社工服务获当地政府“续费”购买

汶川地广人稀,社工常常要长途跋涉跑到高山上去做入户调研,十分辛苦,而且此前当地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工,一些人都不愿接受社工服务,导致社工们在工作中经常碰壁,有的社工陆续离职。

当时机构里的社工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况且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社工服务,语言交流也是一个难题。

2011年,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工作圆满完成,不少外省社工也随大部队返回了广州,在灾后重建胜利完成后,社工组织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服务期满后,项目经费从何而来?这一问题也随之摆在大同社工站的眼前。

大同社工总干事欧阳海兵说,机构里人最多的时候,包括社工、实习生等在内有30余人,在援建工作组返回广州后,机构就只剩下不到10个人。到了2013年,机构就只剩下2个人。

“外界都以为汶川建设完成了,不需要社工了,其实并不是。”在几年的工作中,欧阳海兵深深感受到汶川对社工的迫切需要,作为一个藏、羌、回汉融合地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等都需要引起关注。

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新的服务模式。

欧阳海兵说,此前机构的总干事曾提出,灾区的社工服务必须从关注心理精神健康的辅导,向生计发展服务方面转变。从以精神建设为主,发展到以精神建设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多提供有关民生的服务,“一来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有奔头,二来可以让当地百姓接纳社工”。

后来,当上总干事的欧阳海兵,开始进一步深化这一理念。除了生计发展,大同社工还开展社区融合、基层党建等专项社会工作服务。

在随后的工作中,大同扩大了本土化力度,不仅引入懂羌语的汶川本土社工,同时在当地培养一批既懂羌语又会说普通话的志愿者,有效地解决了语言障碍的问题。

转机也随之而来。在广东援建购买的3年服务期满后,2014年,汶川县政府决定,给予包括大同社工在内的3家社工组织每年60万元的购买服务费,针对学校、社区、志愿者等开展项目,解决了大同社工的资金来源问题。

数据显示,大同社工自成立至今,累计服务过当地10万余人次,组建了一支13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经常服务的有300人,承办过50个民政部、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的项目,并且已经顺利结项。

这一系列变化,让欧阳海兵认定,大同社工多年坚守的意义非凡。“大同承载着广东援建的一种精神,我们把这件事当作一项终生事业来做,为的就是探索出适合灾区震后的社工发展模式。”欧阳海兵说。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