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让社区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时间:2018-04-24 10:12:18来源:中国社会报

刚晨曦微露,源缘空间的社区网络员乔大妈就别好袖章,戴好工作证,和徐阿姨一起开始了对7个点位的巡查。干劲十足却不拿一分钱的乔大妈说:“社区和谐了,人人都是受益者。”

“我们将通过源缘空间撬动更多的资源来推动社区营造,服务居民,让社区居民更加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清源社区党委书记汤继刚说。

像乔大妈这样通过居民自组织更多地参与自治,“自己的事情自己管”,来推动社区营造中难题的解决,这只是青羊区社区共治共享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青羊区率先启动的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独具特色:成立全国首个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这个自治组织,让居民参与其中,使社区有了自己的“主心骨”。那么,社区营造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能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哪些难题、带来什么好处?记者就此对专家学者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向他们了解情况,求计问策。

社区营造到底是什么?

“社区营造是个新词,是指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青羊区委社治委主任罗洋向记者介绍。

“社区营造主要是对居民进行持续教育,将社区公共问题由居民共同来解决,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过程。”成都理工大学社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李向前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社区管理不同,社区营造中最关键的是居民主动融入,且组织方式不是社区居委会要求居民去做什么,而是比较柔性的新型组织方式,使居民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深度参与。”

“相比社区发展的行政化,社区营造更着重居民自治和身份建设的工作。”在资深香港社工、内地社工督导梁建雄看来,社区营造与传统的社区发展不同,是从下而上、以孵化组织和传承社区文化以至产业改造为主线。

“社区营造实际上与居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一脉相承。”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处长江维表示,社区营造,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让大家一起来慢慢地做,使人人都是积极行动者、人人都是志愿者成为可能和常态,居民提升自治能力、增进自治意识、养成自治习惯,从而具有公共素养和公共精神,形成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基础。

在梁建雄看来,国内的社区营造属成都和广东顺德较为蓬勃和成熟。这些地区的社区营造,从人(物)、文(化)、地(方特色)、产(业)、(风)景、治(理)六大维度,让不同的活动和服务使居民重新连结,发挥社区自治应有的力量。

无独有偶,上海的“嘉定睦邻”在十年中先后经历了探索社区发展需求、丰富睦邻文化的内涵和如今全面深化、催生自治活力三个阶段。从2013年到现在推动的四年多,从最初的社区动力营工作坊培训到目前形成了社区营造这样一个多维度的治理体系。打造熟人社会、发展完善居民小众社群组织,如今,嘉定区每个社区的社群组织都有二十几家。

针对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发力

“沟通难、管理弱、小区绿化差、停车难等,是当下社区居民反映最多的问题,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也成为社区建设和自治的一大难题。”

居民自治中提到的四个“自我”,多数时候由居委会代替了,成了居委会去管理、去教育、去监督和去组织。买些小礼品之类的组织方式,是比较“假”的参与,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社区矛盾和问题。

“过去,谁来组织发动居民参与小区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又如何介入社区管理和监督没有定论,这也是造成社区治理缺乏抓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下,大多数社区居民习惯于‘搭便车’,遇到问题找政府成为惯性思维,不会互助合作,缺乏公共精神。”

“政府或社会工作都不能完全处理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琐碎问题。如果社区的共同认同与多样性同时消失,邻里矛盾、小罪案等社区问题将不断恶化。”

社区营造中有哪些难点?瓶颈在哪里?制约因素有哪些?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和街道、社区负责人在采访中如上表示。

“如果居民都不承担社会责任,不参与选举,或选出来的业委会不履职,服务质量差、侵占公共收益、无人监管等情况必然成为大概率事件。这些单靠政府或市场机制很难解决,那么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是谁的责任?如果居民自己都不关心利益,不组织起来为自己提供好的公共产品,谁能担负起这个责任?”

“哪些事情需要居民自己做,哪些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这些都需要理清。”上海市嘉定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科长徐晓菁表示。

关键在人的参与:生人变熟人,熟人变主人

社区事务纷繁复杂,很多议题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多位采访对象在采访中表示,自主治理是唯一可能产生好的治理效果的方法。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最重要的是居民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和再创造,产生持久的生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社区营造是培育社会善治的土壤。”江维介绍,在众多的社区创新举措之中,成都市开展的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旨在推动社区居民为主体的集体行动,激发社区骨干、志愿者、居民自组织、社区公益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升社区的服务和福利品质,形成互助合作的社区文化和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当然,居民参与并不是泛泛的参与,而要实现分类、有效、有序的参与。那么如何实现呢?成都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总干事邓富友告诉记者,他们在参与社区营造过程中发现,最重要的是发现社区领袖,带动形成居民自己的自组织。

“要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参与不同的事务。比如,基于居民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居民领袖作用,培养队伍,进行秩序安排,让喜欢跳舞的居民办起跳舞队,有需求的建起亲子俱乐部、驴友俱乐部等等。一个社区的居民领袖越多,居民自组织越多,活动就越多,那么‘把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主人’的社区关系就会越和谐。”

有些居民自娱自乐的事情,链接起来就是组织。要为老百姓提供服务,让他们在社区当中找到价值感。江维表示,要尽量把群众性组织转化成功能性、公益性组织,这样社区才会更有活力和温度。

李向前认为,社区营造是居民的自组织,是把原来由行政化方式做的转变为现在通过文园、趣园、网园等形式自发地组织解决,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在新时期提升居民组织力的相关启示。

“社区治理问题,到底是政府来做还是居民自发来做?归根到底离不开居民的合力。要通过对居民的教育来培育社区资本,包括通过网络社区关系的构建,来共同解决社区的问题。而这本身就是推动社区治理的强大力量。”

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人、文、地、产、景、治多维度覆盖,社区自组织的陪伴培育,社区营造迸发的内在张力和活力,怎会不使社区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编辑:涂传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