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hello!”在“失联”整整三天后,陈如磬给记者发回一条微信。这时的她,正处在一间棚屋中,这是附近为数不多有网络信号的地方,如今是她和同学们的“网吧”。这间“网吧”位于克鲁格地区,在南非林波波省,距离陈如磬苏州的家上万公里。
苏州小娘鱼陈如磬,是香港浸会大学数据新闻专业大三学生。今年暑假,她和三位同学在学校“全球自主学习计划”的支持下,前往南非克鲁格地区,以大学生的视角,见证当地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可出发第一天,陈如磬便陷入了“囧途”。
新闻小分队成员——从左往右分别为刘大可、陈颖欣、李文慧、陈如磬。
目的地:南非
四位学生,组成了一个新闻小分队。他们分别是苏州的陈如磬、太原的李文慧、厦门的刘大可和香港的陈颖欣。他们相约在深圳集合,再一起乘坐飞机前往南非约翰内斯堡。
8月14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陈如磬刚到登机口,手机上就跳出一条提示信息——“您从上海飞往深圳的航班延误2小时”。紧接着,又一条信息弹出——“您从深圳飞往约翰内斯堡的航班延误3小时”。
“延误就延误吧,能接上下一班就行。”陈如磬索性打开电脑,整理起了采访提纲。可随之而来的消息,令她心凉了半截。“乘客们在登机口打听到的说法是,起飞时间预计凌晨1点,也可能更晚。”照此算,她无论如何也赶不上飞往约翰内斯堡的飞机了,而那班飞机,一周只有两趟。
正担心行程要泡汤,同学们给陈如磬推送来了信息——“上海—亚的斯亚贝巴—约翰内斯堡,抵达时间只比原计划晚2小时”。如有神助!虽然此时陈如磬还不知道“亚的斯亚贝巴”在哪!
退票、购票、托运、值机……一番紧锣密鼓的操作,陈如磬坐上了飞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飞机。在那里,她将转机前往此行的目的地——南非约翰内斯堡。
“将近20个小时的飞行,穿越印度洋,划过晨昏线,当机轮在下午2点触碰约翰内斯堡的跑道时,我终于从地图上的一个点,真实地落入了这片传说中的土地。”在机场出口,陈如磬见到了“香港浸会大学”的接机牌。在这里,她与三位同学会合,一同前往此行的第一站:宪法山。那是一处监狱旧址,曾关押过曼德拉。
参观完宪法山,刚走到出口,一群孩子迎面而来,对着新闻小分队喊“Photome!Photome!”示意陈如磬等为他们拍照。“带头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把小脑袋凑近镜头,笑容像非洲大陆的阳光一样毫无保留。”这阳光般的笑容,将新闻小分队旅途中所有的疲惫瞬间驱散,而孩子们一声声生涩却热烈的“你好”,在陈如磬听来,如同“最真诚的欢迎词”。
在那群孩子带来的“阳光”中,新闻小分队收拾行囊,启程前往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克鲁格地区。
住树屋:没网
前往克鲁格地区的车程,长达8个小时。“当第一只狒狒的身影出现在路旁的树枝上时,我知道我们到了。”在那里,陈如磬等人的营地被安排在一个名叫Tremisana的私人保护区内。他们从向导处得知,克鲁格地区是一个比克鲁格国家公园更大的概念,是一个由国家公园和周边众多私人保护区共同编织成的生态网络。在接下来的几天采访中,陈如磬从私人保护区获取的信息,同在国家公园的所见所闻同样重要,给予了她未曾有过的感触。
在克鲁格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可以自由活动,而游客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特定的道路上。“人的活动是受限的,动物是自由的,如果它们不想看到人类,只要远离这些道路。”陈如磬说。
克鲁格国家公园不缺野生动物。向导向右一指,新闻小分队向右看,那是长颈鹿,正在进食。向导向左一指,他们便向左看,只见十米开外,两只白犀牛正低着头,同样在进食。而当白犀牛从车前漫步经过的时候,陈如磬屏住了呼吸,“它们不再是纪录片里的像素,而是活生生的、呼吸着的生命。”但令她心头发紧的是,白犀牛的鼻梁上,无一例外都被锯断了犀角。“这是保护区为对抗盗猎而采取的无奈之举,用这样的方式换取生存,是不是真正的保护?”这是陈如磬等此行要追寻的答案之一。
长颈鹿、白犀牛之外,黑斑羚、珍珠鸡、大象、水牛等等,相继进入视野。而随着夜幕降临,在营地放哨的小哥突然示意大家噤声。万籁俱静,他们听见远处传来一声狮吼,穿透夜空。
营地的住宿,同样与动物为伴。星空下的凌晨,陈如磬等正准备出去散步,突见不远处一块“石头”突然动了一下,向导用车灯扫过去,居然是一只鬣狗,与营地仅一栏之隔。搬入架空于地面的树屋,推开门,床头赫然蹲着一只树蛙。“切勿在房内进食,猴子必会闻味而来。”树屋墙上,一块警示牌提醒着大家,不速之客随时都会光顾。
在不缺动物的克鲁格地区,现代生活中如空气般无处不在的网络信号,居然成了稀缺资源。树屋附近的一间棚屋,是周边唯一有网络信号的地方,因而一到饭后,陈如磬跟着大家涌向那里。然而断网数日后再次连接上网,她居然有些许恍惚——没有网络信号,是否反而是一种幸运?
看共生:对话
人与动物,如何共生?对答案的追寻,穿插在整个行程中。在克鲁格国家公园,新闻小分队曾向向导George提问,如何看待为保护犀牛而锯角的做法?George给出的回应是:叹口气,看向远方,并留下一句话给他们回味——“看见没有角的犀牛,是一种羞耻”。
在莫霍洛霍洛动物康复中心,新闻小分队见到了在笼子中扑腾的秃鹫,见到了鬃毛在阳光下发光的白狮,还见到了蹲在树干上通体如墨的黑豹。这些动物,因受到了伤害而正接受治疗。
在一家名为KoruCamp的非政府组织,新闻小分队见证了当地公益团队(NGO)为保护野生动物所作出的努力。“他们不断资助当地的孩子来这里,为他们开设一系列野生动物保护课程。他们认为要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让人们从保护野生动物中获益,或许才会真正保护好野生动物。”对这一理念,陈如磬印象很深。
而守护野生动物,前提是要熟悉它们。为此,KoruCamp特地请来了三位猎手,他们来自纳米比亚。跟随猎手,新闻小分队认出了箭猪的窜迹、狞猫的轻步以及小鹿的足迹。“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只能看见动物,而他们能看到这片土地上的过去和未来。”陈如磬感叹。
还让新闻小分队感叹的是,公益组织KoruCamp的投资方居然是一家顶级野奢酒店。酒店总经理Ian为他们揭开了背后的故事:KoruCamp的创始人Peter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希望通过KoruCamp让野生动物保护的理想延续,而为了让KoruCamp能够可持续发展,Peter成立了野奢酒店。
“在采访结束时,我问Ian是什么打动了他,让他选择在这里工作。他说他单纯想做动物保护,不愿像一些游猎公司那样带着客人追逐‘非洲五霸’,而更愿意让客人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只小动物都是不可获取的,都值得被看见和珍惜。”陈如磬深深记得,Ian说这些话时,眼睛在发光。
这次在南非的行程,一共十天。如今,新闻小分队已返校,正着手整理素材,撰写调查报告。“我们见证了传统游猎公司的商业化运营,体验了NGO简朴而温暖的教育实践,还探讨了营地与酒店的共生模式……”在撰写中回望,陈如磬深信故事远未说完,因为她“已开始想念”。
https://www.subaonet.com/2025/xwzt/xsdxzwxpz/xzw/0905/eryvJXgD.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