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竞自由 青山入画来——乌兰察布多措并举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时间:2025-08-29 08:21:59来源:乌兰察布日报

晨光熹微中,涝利海如镜未磨,波光粼粼,时有飞鸟振翅掠过晴空;

云雾缭绕处,苏木山苍翠欲滴,林海葱茏,时有灵动身影掠过斑驳树影。

这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是乌兰察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一直以来,为了让野生动物安心停留、繁衍后代,乌兰察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推动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监测、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等举措,为野生动物创造更加良好的迁徙、栖息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长卷:万鸟竞飞见证生态蝶变

“这几年,涝利海的变化可太大了!来这里停留、繁殖的候鸟越来越多,像黑鹳、白琵鹭这些以前少见的鸟儿,如今都频繁现身。”兴和县林业和草原局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赵汝平望着碧波间嬉戏的灰雁群欣喜地说:“放在过去,这儿可没这么热闹,现在好多鸟儿我都不认识。”

是什么让涝利海一跃成为候鸟心心念念的“梦中情地”?答案,就藏在不断拓展、日益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之中。

近年来,兴和县靶向施策,积极推进涝利海退耕还湿工作,有效拓展湿地面积,为候鸟提供广阔的栖息空间;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打通湿地间“毛细血管”,持续增强湿地生态稳定性;在植被恢复方面,科学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并在湿地边缘及周边陆地搭配栽植耐水乔木和灌木,随着水生物大量繁殖,水生昆虫、鱼类等有了“口粮”,也吸引了大批鸟类来此觅食、栖息。

如今,涝利海这片2360亩的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黄金驿站”,仅2024年春季迁徙季就迎来10700余只候鸟,其中黑鹳、白琵鹭等珍禽数量连年攀升,芦苇荡中更是随处可见筑巢安家的珍稀鸟类。

涝利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乌兰察布市保护湿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据乌兰察布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站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共实施21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包括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察尔湖湿地公园等区域,投入资金12901万元。如今,岱海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由之前的68%增加到81%,鸟类种类由68种增加到101种;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4.9%,鸟类种类由79种增加到141种。这些鲜活的数字是乌兰察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鸟类监测数据的变化也充分展示了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乌兰察布市累计监测鸟类118000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1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450只,“三有”动物91279只。如今,欢快的啼鸣,灵动的身姿,让乌兰察布尽显生态美。

守护协同:科技监测与人工守护共筑保护网

“快看,那只豹猫忙着觅食呢!”

“你再看,狍子在树影间蹦跳,短尾一翘一翘地,像跳跃的音符。”

……

在苏木山的密林中,记者通过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窥见了一幅幅生动的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这样珍贵的场景来之不易,令人欣喜!”苏木山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激动地说:“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苏木山自然保护区内猎隼、草原雕、金雕等猛禽频繁出现,保护成效显著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注入啊!”

近年来,乌兰察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陆续布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巡护管护系统,建成智慧化监测监控平台,实现生态保护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同时,高清摄像头、无人机巡查和红外相机等技术手段的助力,让工作人员实时掌握野生动物动态,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及生态环境变化,为科学管护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的应用让保护工作更加高效精准,不仅能准确识别野生动物的种类,还能分析它们的种群数量、活动规律,甚至能及时发现盗猎行为,为野生动物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保护防线。”乌兰察布市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站站长鲁化文说。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背后同样离不开基层护林员的守护。凉城县蛮汗山林场护林员孟海良向记者介绍:“现在狍子、野鸡数量明显增多,巡山时经常能碰到。此外,我们会定期清理非法猎套、猎夹,并配合森林公安打击偷猎行为。”他擦了把汗,继续说:“光靠我们几个护林员还不够,我们还经常去村里给老乡们宣传,让大家知道保护山林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慢慢地,大伙儿的保护意识都提高了。如今,山林越来越茂密,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再辛苦也值得。”

同样,野生动物救助也是筑牢野生动物守护防线中的关键措施。

去年7月,一只翅膀受伤的斑嘴鸭被送至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伤口处理、营养支持及行为训练等系统化康复治疗,历时两个月使其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并于9月12日在涝利海湿地成功放归。

“放归瞬间,斑嘴鸭振翅游向远方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守护生命的价值。”赵汝平介绍,为规范救助流程,兴和县已建立全流程简报制度,对每起救助事件详细记录物种信息、伤情诊断、处置方案及放归数据,形成可追溯的保护档案。

这样的救助案例在乌兰察布已成常态。目前,乌兰察布市已建成1个市级救助站和7个旗县级救助站,配备专业兽医团队及先进诊疗设备,构建起“发现—救治—康复—放归”的闭环管理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乌兰察布市累计救助野生动物149只,其中市级站点救治45只,旗县级站点救治104只。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漫漫征程中,乌兰察布汇聚各方力量,精心构建起“科技监测+人工巡护+专业救助”这张全方位、立体化的野生动物保护网络,为野生动物生存、繁衍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

未来展望:深化执法宣教共筑生态家园

保护野生动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道远。乌兰察布持续深化执法监管与宣传教育工作,构建野生动物保护长效机制。

在执法监管方面,乌兰察布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公安、市场监管、林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全力守护生态安全。

“去年,我们联合各相关单位对集宁区的2处古玩市场、2家花鸟养殖户、3家寄递企业及惠民园农贸市场开展了‘清风行动’等专项检查,通过全面排查未发现违法经营活动,行业自律意识明显提升。”鲁化文说。

此外,在候鸟迁徙季节,执法部门通过设立检查站、开展夜间巡查和及时清除非法猎捕工具等措施,加大对岱海自然保护区、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全力保障候鸟安全迁徙。

在宣传教育方面,“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主题活动成为传播生态理念的重要阵地,有效提升公众对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在媒体平台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科普视频广泛传播……在宣传矩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群众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鲁化文感慨道:“过去,不少市民对保护野生动物知识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但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如今保护意识已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现在经常能接到热心市民报告受伤动物踪迹的电话,举报非法捕猎的线索更是屡见不鲜。如今,我们的工作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守护行动,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在兴和县鄂尔栋镇大坡底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已深深扎根在群众心间。党支部书记杨艳章指着涝利海湿地说:“过去遇上受伤的野兔、落单的候鸟,乡亲们总想着往家里带,现在大家会第一时间拨通湿地野保中心的热线。这通电话啊,就像一根生命接力棒,把受伤的小生灵稳稳交到工作人员手里。”

从湿地的候鸟翩跹到山林的鹿鸣呦呦,从救助的温情守护到执法的铁腕雷霆,乌兰察布用行动证明,保护野生动物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乌兰察布正以独特迷人的生态魅力,娓娓诉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张少慧 韩淼)

https://www.northnews.cn/2025/0828/2435551.html

编辑:王月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