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模式,援助可以做得更有温度

 时间:2017-05-25 13:44:41来源:网易新闻

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历史只有短短三十年,但是随着近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各类公益活动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公益机构组织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承担着社会公益的责任,一方面某些企业有资金,可以为公益事业贡献出切实的物力人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影响力也能为公益项目带来更多的关注。

传统公益VS互联网公益:创造公益的价值

传统的公益形式通常为捐款捐物,但其“一次性”、不彻底、甚至易造成受助人群心理压力等问题不容忽视。不根据对象的具体状况进行定向和持续性的帮扶,对于许多受助对象来说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再者,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罗尔诈捐、大凉山公益作假等事件都让公益慈善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逐渐让传统公益在社会中面临信任危机,质疑远多于认同,更难谈号召和参与。

是时候重新思考如何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公益。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实力;对于公益来说,切实的作用在于能够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合适的帮助。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公益的价值才能被激发。

公益新模式,援助可以做得更有温度

在移动互联网3.0时代,公益创新已是势在必行,不少企业已经在探索全新的公益之路。腾讯公益平台是由腾讯建立的以信息和社交为基础,联结公益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平台;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体系则依托支付宝广大的用户群体,进行互联网征信;京东的公益物资募捐平台背后是其强大的的物流优势,实现全透明的捐赠追踪。这些企业都发挥最大自身优势,为人人可参与的互联网公益3.0新生态创造平台和条件,实现1+1>2的平台集合优势。

作为普惠金融领域的领军者,平安普惠在发挥自身金融业务优势的过程中,探索出集扶贫、就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可持续的闭环公益模式。在爱心支教、物资捐助等传统公益举措之外,通过为农民提供公益创业贷款、为偏远乡村儿童的远程朗诵诗词等方式,探索“可持续”的公益计划。

可持续新公益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的课题上,物资救助只能缓解一时之需。让农民不离乡就能致富是从源头上解决包括城乡差距、资源不均、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也是平安普惠正在进行的公益尝试。

2016年,平安普惠携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共同推进“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通过这项计划,平安普惠向符合项目条件的农户提供无息无抵押贷款,扶持他们种植或养殖高经济效益作物,创业致富。归还后的本金将作为新的创业资金接力给下一个农户家庭。这个集扶贫、就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计划,旨在授人以渔、精准扶贫、责任接力,吸引在外务工群体返乡创业,带动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建设的同时,使金融回归其服务本质,成为每一个人可以借以成就自我的工具。

信任接力,让公益更有温度

如果说“农民创业接力棒项目”是聚焦新农村发展的当下,那平安普惠在近日启动的“信任接力,成长不孤 读 ”主题公益计划,则是观照其未来。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亿人,比上一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帮助6200万留守儿童在家庭和父母缺席的情况下健康成长,成为整个社会的议题。该计划倡导企业员工及社会公众为偏远地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朗读和录制诗歌或名篇,为农村留守儿童带去一份儿童节礼物,打破时间空间阻隔,集社会的力量,陪伴他们成长。

“朗读是领略文学之美,从艺术中汲取力量的一种方式。我们希望这次活动可以成为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温暖的记忆点,激发他们对朗读的兴趣,为他们的成长过程带来正能量。”平安普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表示。

公益新模式,援助可以做得更有温度

平安普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率爱心支教团队多年来奔赴甘肃、安徽等地开展爱心支教活动。

普惠金融的意义在于让所有人都平等地、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权利。 “普”与“惠”原本是指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在创新公益领域的尝试则是对“普惠”二字更有温度的解读和践行。近年来,平安普惠持续发力公益事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平安普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就曾连续多年,率爱心支教团队前往甘肃、安徽等地希望小学开展支教项目,带领孩子探索知识的世界;2015年春节,平安普惠还联同中国扶贫基金会及腾讯公益,发起“一起过年,带爱回家”公益众筹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群体回家过年。此外,平安普惠也曾通过多种互联网信贷革新产品扶持创客团队、小微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编辑:HYH 审编:GHB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