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祁连山脚下寒意渐浓,而培黎职业学院的温室大棚里依然温暖如春。
“配置营养液的水质偏软为佳,重金属元素不能超标……”授课老师袁玉涛站在一片生长茂盛的芹菜旁,身边围着10多名神情专注的学生。
这是无土栽培技术实训课程的现场。架设完善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将营养液直接输入芹菜根部。眼下这茬芹菜到了成熟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放眼望去,大棚里水培区、土培区、育苗区井然有序,种植了辣椒、西葫芦、草莓、绿萝等各类植物。
“这都是学生自己种的。”袁玉涛说。在培黎职业学院,每一门课都有实践内容。以无土栽培技术课程为例,实训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1∶1。
“重视实践是培黎的特色。”袁玉涛热情地向我们介绍,20世纪40年代,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来到张掖山丹创办培黎学校,提出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2020年,培黎职业学院正式招生,培黎学校迁入学院,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山丹姑娘刘芸就是培黎职业学院的第一批学生。
“现代农业技术可以解放劳动力。我学习现代农业,是希望像我爸妈这样的农民不那么辛苦。”刘芸说。
不仅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实践,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们到企业顶岗实习。大二下学期,刘芸到山丹县一家企业实习,学习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快繁。4个月下来,她熟练掌握了马铃薯组培苗生产的流程和相关技术。
“瞧,这是我培育的马铃薯种苗。”刘芸打开手机相册,照片里透明的培养瓶中有几株向上生长的幼苗,稚嫩可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培黎学校考察时,曾经这样勉励同学们。”说起这段往事,刘芸打心眼里自豪,“我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用,反哺家乡。”
“还真不是自夸!很多企业都说我们培黎的孩子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袁玉涛说。
张掖是农业大市,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提到学生就业,袁玉涛并不担心。“明年,第一批培黎职业学院的孩子就要毕业了,很多企业都来学校‘抢人’呢!”
(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http://edu.people.com.cn/n1/2022/1123/c1006-32572326.html
编辑:蒋泽南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