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挖掘岗位潜力 提升就业信心

 时间:2022-09-02 17:20:20来源:人民网

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系统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多项措施,开展“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多措并举挖掘岗位潜力

在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更多的新招、实招、硬招。

为此,教育部今年挖潜创新拓岗,升级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整合教育系统、有关部门和社会就业资源,加强供需匹配对接,发挥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1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已汇集各类岗位资源1325万个,2022届毕业生注册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家。

为广泛凝聚社会合力,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举办“国聘行动”第三季,与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与工信部共同举办“中小企业百日招聘”活动。今年以来,教育系统还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有2400余所高校走访用人单位约15万家,拓展岗位290多万个、实习岗位130多万个。

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也出台更大力度政策措施,推动中央机关、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加快招聘进度,国有企业稳定扩大招聘规模,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扩大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

各地也通过推行多项务实举措挖掘岗位潜力。例如,广东省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项目、升学入伍等,累计提供政策性岗位28.3万个;上海市在市、区属国企招聘中扩岗;山西省积极推进各高校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和行政助理岗位,为毕业生创造过渡性就业机会。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清华大学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天津大学连续8年选派优秀辅导员到重点行业领域单位挂职锻炼……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拥有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

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工作。其中,“特岗计划”计划招募6.7万人,“三支一扶”计划招募3.4万人,“西部计划”新招募志愿者3.67万人。为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民政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地各高校加大引导力度,鼓励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推动参与社区治理——今年3月至4月,天津市委相关部门细化完善了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激励约束和薪酬待遇。

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安徽省开发2000个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服务村、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乡村振兴储备科技人才。

在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选择前往基层、西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所学贡献力量。

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尽快尽早就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资源匮乏、就业能力不足等多种原因,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就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为补齐短板,提升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竞争力,今年春季学期,教育部部署实施2022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帮助参训学生增强求职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已线下培训毕业生8.93万人、线上培训67.6万人。

类似的帮扶场景也在各地各高校纷纷涌现——

广西壮族自治区对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专人谈心谈话、岗位推荐等帮扶工作,确保其毕业离校前完成3次有效谈心谈话、3次有效岗位推荐;

同济大学设立校院两级就业困难学生排摸认定流程,按照致困主要原因对求职技能缺乏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分类统计,建立校院两级台账,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此外,据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首届高职扩招生在今年迎来毕业。各地各高校同样提前谋划、开拓岗位、加强服务,助力首届高职扩招毕业生顺利就业。

(记者王鹏)

编辑:蒋泽南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