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杨帆教授团队立足绿色农业发展,提出水热腐殖化技术并成功利用农业固废资源合成人工腐殖质,为典型固废全成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方法,为我国农田视角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借鉴。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该成果入选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21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杨帆教授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阻碍。农业、畜牧业和土地利用几乎占据所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三分之一。除造成令人担忧的气候危机外,还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尽管发生在地下,但有机物分解为腐殖质是碳循环中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第二大过程。如何更好管理和维护土壤资源,提升土壤碳汇能力,优化土壤环境成为目前相关学科研究重点。
东农—马普国际联合实验室是东北农业大学与国际顶尖科研院所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合作建立的第一个联合实验室,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农业水土环境保护与修复相关研究。此次入选的人工腐殖质技术是东农—马普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杨帆教授与欧洲科学院院士、瑞典科学院外籍院士Markus Antonietti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建三江寒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杨帆教授团队开展了基于人工腐殖质的新型土壤改良技术研发与示范工作,并主动融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大战略,为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新贡献。
专家评价,该技术可改善土壤质量和健康,提高农业生产力,可成为抵消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为我国实现更清洁、更安全、更绿色的可循环农业提供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记者李丽云)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
编辑:蒋泽南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