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7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环境建模研究论文称,防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采取的封锁措施,改善了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
该研究指,采取封锁措施遏制新冠肺炎的城市其空气质量指数(AQI)和PM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在几周内分别下降19.84点和17%。没有正式封锁的城市采取的其他防疫措施,如强制隔离、禁止私下和公开聚集、限制交通,也让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不那么显著。
最新发表论文的通讯作者为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何国俊,在他和潘聿航、田中孝直此次共同开展研究考察的324座中国城市中,95座城市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实施了封锁,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这些防控举措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但也能在短期内大幅改善环境质量。
何国俊等通过分析2020年1月1日至3月1日期间所考察每座城市的每日数据,并收集覆盖中国所有地级市的1600个监测站的空气质量数据,还从新闻媒体和政府通告中按城市搜集当地政府的疫情防控封锁政策。他们使用经济计量模型量化封锁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发现与没有进行封锁的城市相比,在几周内实施封锁的城市AQI下降19.84点,PM2.5降低17%,与上一年相比,没有封锁的城市AQI下降6.34点,PM2.5改善7%。他们还发现,封锁措施在气候更寒冷、经济更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效果更大。
论文作者称,虽然空气质量出现改善,但城市封锁期间的PM2.5浓度依然是世卫组织推荐值的4倍。他们认为,环境政策在提高空气质量方面也有类似效果,而经济成本却要低得多,这也说明靠封锁城市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
编辑:孙玮 审编:chengfang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