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要素推动开发区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举行两场全体大会、四场主题论坛、三场青年论坛、两场圆桌论坛、一场特别论坛以及优秀论文墙报展示。
在特邀报告阶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南南工业合作中心主任郭力、埃及开罗大学工程学院教授Mohsen M.Aboulnaga、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田莉、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中心亚洲部主管Kensuke Tanak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兴平分别围绕“国际多边合作促进工业园区的绿色化转型和城市创新发展”“开放型和协同性创新:适应气候变化和宜居性提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方法”“外来人口居住权益视角下的城市转型发展:从城市更新迈向城市复兴”“开发区——中国经验的创新与思考”“新兴亚洲智慧城镇化的挑战:基于交通与环境视角”“新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空间:发展与未来”等议题进行主题报告。
王兴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开发区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集聚产业,依靠集约性相对较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他认为,未来开发区转型一方面要“向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把中国产业园区的模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散,在与沿线国家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园区要与城市创新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即从单纯的生产空间进一步提升为包含生产、生活、休闲、创新为一体的空间。“以前园区的发展更多依靠的是相对低端的生产要素,新的园区发展则将人作为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园区的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将人才集聚起来。”他说。
联合国人居署高级人居官员Claude Albert Meutchehe Ngomsi提出,城镇化会带来财富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非洲国家城镇化面临一些挑战,如制造业相对滞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脱离等。这些国家也向其他国家学习,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经济特区等举措,加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发展制造业,促进人口就业,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东南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承办,埃塞俄比亚斯亚贝巴大学、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筹)等协办。
编辑:chengfang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