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研判中国的实力,不仅要看表象,更要以辩证的眼光和战略的定力来看整体、看实质、看深层。就在世人都在讨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时候,华为却以“备胎”计划,向全世界宣告其具备突破“封锁”的实力。
海思“备胎转正”的豪情,体现了中国科技领域以“冷板凳”精神默默耕耘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深层实力”,而这样的凌云壮志在中国科技强国之路上并不罕见。
5月17日23时48分,一场火箭发射在西昌悄然进行。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拔地而起,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火箭第200次发射,距离第100次发射只用了8年的时间,而此前完成100次发射却用了整整40年。
从40年到8年的跨度,不仅浓缩了几代中国航天人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热情和决心,浓缩了中国航天技术综合能力的加速与提升,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力和能力,体现了所有中国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仰望星空、默默付出的情怀与胸襟。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北斗计划、深海探测、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5G网络,看得见的实力背后,是更厉害的“备胎”和一批甘当“备胎”的人。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怀着科学报国的热忱,历尽艰险、饱经坎坷,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他们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几代航天人前仆后继、攻坚克难,续写了“嫦娥”奔月、神舟飞天、北斗导航的壮丽篇章;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肩负创新使命,积极追踪科学前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倾注了几乎所有的心血和感情。他们的努力,让我国科技事业得以高歌猛进,民生福祉得以大为改观,综合国力得以不断提升。
当今的中国,既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也有“要谈愿意谈,要打陪你打”的硬气。这底气,来自于前赴后继的科研先锋,怀着“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志向和“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气神,走通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这硬气,来自于一代又一代“民族脊梁”,以“清湛如水、不动如山”的精神奋起直追、弯道超越,锻造出一件件挺起民族脊梁的国之重器,描绘出一幅幅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
编辑:Xmm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