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探测:工程技术要与科学研究齐飞

 时间:2019-05-10 23:11:13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深空探测:工程技术要与科学研究齐飞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登陆,嫦娥五号预计2019年底在月球正面最年轻区域着陆并采样返回,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预计2020年发射……近年来我国深空探测迅速发展、成绩斐然,探测技术进步全球瞩目,但我们却较少地看到对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报道。

5月7日至8日,香山科学会议第651次学术讨论会聚焦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来自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领域的4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

科技日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是实现深空探测科学目标的两翼,深空探测要想很好地“飞行”,两翼都需要获得良好的发展。然而,相比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我国在深空探测科学研究成果方面的表现还不太理想。

深空探测的两翼都要茁壮成长

“开展深空探测,发射飞行器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加强对深空探测数据的科学研究,同时提前准备好对返回样品分析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在会上说。

深空探测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必由之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太空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

当前,世界各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制定了一系列的深空探测计划,并绘制出建立月球村、登陆火星、全面探测太阳系等宏大的路线图。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新提出了“月球轨道平台—门户”计划,不仅要实现首次载人登陆火星,而且还将再次登月。

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在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方面却没有产生系列重大成果。“与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显著进步相比,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有明显不足,与其他航天强国相比也有显著差距。”林杨挺作报告时说。

在与会专家看来,我国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的比较行星学研究队伍仍在建立之中,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部分地球科学的研究人员充实深空探测队伍;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来为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以及没有在探测任务立项之初就形成一个与工程配套的科学研究队伍。

科学研究应与工程立项同步

与会专家认为,比较行星学是深空探测的学科基础,开展深空探测的科学总目标就是为了揭示地月系统、各大行星以及整个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需要通过对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凝练出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加快建设比较行星学研究队伍,吸引更多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加入到深空探测的科学研究之中,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是关键。

深空探测任务的周期都很长,只有稳定的经费支持,研究人员才可以更全面、深入地论证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随时满足工程立项需要。行星科学研究队伍的一项任务,是持续开展整个太阳系形成与演化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术方案,为工程立项提供支持。

嫦娥三号任务首次组织了核心科学家团队,围绕探测数据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嫦娥四号提前开始组建科学家团队。与会专家认为,在探测任务立项时,如果能够同步组织科学研究团队与工程技术团队密切合作,直接参与项目的论证、载荷的研制、定标、地面验证实验以及探测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等工作,就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更快、更好、更多”地产出科学成果,实现深空探测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齐开花。(陆成宽)

编辑:才疏学浅 审编:jun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