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论场
如果你想在饭桌上吵架,或让大家陷入尴尬的沉默,可以聊聊转基因。前几天《自然》旗下一本杂志发表的《转基因食品公众认知:中国消费者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挺转、中立和反转比例分别为11.9%、46.7%和41.4%。
围绕转基因的纷争,显示出我们民族还相当欠缺科学精神,具体说来,分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发言习惯于对人不对事,让中国的转基因争议“有争没议”,退化成口水战。科学离不开质疑,当人们乐于提出质疑和回应质疑,就会合作出精彩的辩论,增进各方的知识。遗憾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缺乏质疑。大家习惯了无人抬杠的融洽。一旦有人质疑,就引发情感不适,继而是揣度动机,接下来是人身评判和激怒彼此。
围绕转基因的争吵往往如此:反方称挺方拿了外国公司的钱,想让民族断子绝孙,挺方称反方愚昧、科盲(不是每个人都会人身攻击,但大体如此)。试问:某人受贿或科盲,与其意见真假,是何关系?答案是并无关系。执着于诘问动机和人品,说明我们对“只谈事实”的科学精神还很陌生。
第二,我们缺乏好奇心,这使得我们对眼下用不上的知识毫无兴趣。很多科学家对其专业之外的话题也一窍不通。因此我们一旦面临新问题,判断陌生事物,只能跟随直觉。各种调查显示,即使受过理工科高等教育的人群,其中也有大比例疑惧转基因的(只有生物学背景人群明确挺转)。常听人说,即使只在高中学过生物,也应该能弄明白转基因。但应试和运用是两回事。
第三,我们习惯从众,不愿求真。文章开头所说的调查显示,只有1.2%的消费者知道中国政府仅批准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番木瓜的商业化种植,而其他冠以“转基因”的上市农产品都是谣传。小番茄或者紫薯是否是转基因作物?在网络上查阅研究,本不难有自己的主意。但我们宁愿点赞转发,并不愿花5分钟去求证。这让低劣信息充斥公共空间。从众心态是一种人性,如果没有求真意愿的平衡,有时就会让群体走向荒诞和自害。
科学精神不是科学家的精神,跟每个人有关。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普遍不具备科学精神或者说科学气质,理性的讨论就难以开展。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遭遇,显示出科学精神这个基础软件,中国尚未安装完备。
编辑:才疏学浅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