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的公益木工文化大讲堂

 时间:2017-09-13 18:29:05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陈岩手把手教孩子们使用工具。

-记者许瑞英

与陈岩约见在他位于杭州白沙泉金融并购街区的办公室里,围着一段简朴的根雕茶桌席地而坐,桌上随意放置着三五个萌态可掬的木制动物玩偶,给简洁的会客空间增添了一抹童趣。

那是陈岩为客户定制的木偶样本,没有油漆胶水、纯榫卯结构、每一个关节都能活动自如,可站可坐可躺,非常精巧。

陈岩告诉我,这样的木制玩偶制作工艺算是简单的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到他的公益木工大讲堂去自己动手制作。

陈岩的这个名叫“老底子的公益木工大讲堂”,就设在杭州市少儿图书馆里,整个暑期,这个纯公益的“匠心——细木作体验”课堂每周开班,每次开课总是座无虚席。

木匠陈岩——

要赋予木头新的生命

1975年,陈岩出生于金华市磐安县的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村庄,村里绝大多数人都有世代沿袭的手艺,陈岩也不例外,他选择的是木匠。

“在我的老家,手艺人都是匠人,就连教书先生也叫教书匠,靠着一门手艺,就能养家糊口、繁衍后代。”

对老一辈手工匠人,陈岩一直怀有深深的敬佩之情。“就拿木匠师傅来说,一个好的木匠,他得懂物理构造、懂算术、懂绘画,而这些人甚至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即使这样,依然不会妨碍他们打造出传世的精美木制器物,这就是实践之美。”

陈岩走上传承木工文化这条道路,缘于一次参加一个展览。2012年底,从事红木家私生意的陈岩受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文化展,其中有一个金丝楠木文化展馆,展示了许多做工精美、构思精巧、匠心独运的楠木制品,一向热爱金丝楠木的陈岩被这些传统手工文化的精髓震撼了。

“在如此高规格的文化展上,专门辟出了一个金丝楠木文化馆,可见国家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视,也让我对木工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新的认识,我觉得不能再拘泥于自己制作销售木制工艺品这样狭隘的阶段,萌生了传承、弘扬木工传统文化的念头。”

作为木工匠人,陈岩觉得,现代工业给人类带来了快捷和便利,却扼杀了人类赋予器物的情感,就木工而言,是失去了赋予木头新生命的机会。手工艺能寄托人的情感,他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小小的木头注入新鲜的力量,给予木头新的生命。

如何赋予木头新的生命?陈岩认为必须让更多的小朋友们感受到自己亲手制作木工品的魅力。

于是他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让木工文化走进学校课堂。

让木工文化进课堂

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创意和匠心

“那时,我的孩子在求是小学上学,一次我和求是小学的校长交流,表达了希望把传统木工文化带入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木工非遗文化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求是小学校长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学校为此专门开设了一个木工兴趣班,由陈岩免费为孩子们教学。

这次偶然的机会,让陈岩从此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他把自己赚钱的公司放在一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木工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

传播传统木工文化,国内没有先例,陈岩因此也走过不少弯路。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木工体验,我请过木工师傅上课。”但木工师傅虽有精湛的技艺,却不能很好地把控课堂。

“后来我又请非木工专业的老师上过课,也都不够理想。”

在和孩子们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岩逐渐意识到,在教授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所在,并结合学科教学,将木工教学更加丰富起来。

陈岩一直在总结和思考,“木工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的起源是文化,是历史,它的原理是科学,它的方法是数学,它的作用会回归于生活。”

经过三年的努力,陈岩的木工公益大讲堂陆陆续续进入杭州的一些中小学课堂,如行知小学、浙大附小、文新小学、浙工大附属实验、求是和家园等。

前不久,陈岩还在他与杭州西湖职高“校企合作”开设的木工学院,请来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原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展画院长。方院长立足于木工学院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等方面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还结合“全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以木工为载体,进行跨学科课程整合的观点。陈岩说这让他深受启发,特别是方院长提倡学生“做中学”观点,给了他深深的思考。

“木工进课堂并不是以培养未来木工为主要目标。比之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一份匠心。”陈岩总结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份情怀将永留孩子们心中

“你们知道角尺、锯子、墨斗、刨子都是做什么用的吗?来‘老底子公益木工大讲堂’吧,近距离了解这些工具,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木工小物件,送给自己、家人,木工作品可以参加比赛,说不定还能拿大奖,关键还免费……”陈岩为自己的“老底子公益木工大讲堂”吆喝总是亲力亲为、声情并茂。

木料的切割需要借助手锯、线锯;锉削细微木料要用到黄金锉刀、什锦锉刀。精致的作品更离不开砂纸精细的打磨。

“不学木作,不知木之趣也。教学之初,我们都会让孩子们了解木工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木工工具,这些工具平时很少会出现在生活中,就连成年人也不一定认识或者知道它们的具体用处,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木工学习,孩子们不仅认识了许多木工工具,还能够熟练运用它们了。”

精心打磨一双木筷子,送自己一枚木书签,为妈妈做一支木发簪,父亲节在爸爸的陪伴下一起研究墨斗、手摇钻、手把手研习锯木……在传统的木工课堂中,巧手、亲情以及木工工艺的传承,都在一丝丝墨香和木香中细细散发、流淌。

曾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这样对陈岩说,“我老公就是做木工的,却从未让孩子动手去做,在上了你们的体验课后才知道孩子可以这样认真、喜欢做一件事,回家后能如此认真地去完成作业,今天一大早又来等着上课了。”

在陈岩看来,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木工大讲堂就是运用兴趣、成就,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以传统木工为拓展载体,提高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当然,任何一项技艺的习得都绝非易事,哪怕是做一枚小小的书签,有时候用锯子切割,木屑飞扬,手掌会微微泛红;用锉刀、砂纸打磨,一磨就要很久;钻孔的时候要非常仔细,既要保证手上的力度,还要时刻注意安全……

一位10岁男孩的妈妈告诉记者,自己儿子已经第三次到木工讲堂上课了,“我们的孩子平时自己动手的机会太少,在这里上一节木工课,要用脑、用心、用手,几十分钟下来,并不轻松,但是孩子很喜欢,他特别喜欢锯子、刨子这些东西,几次课下来,工具用得有模有样了。”

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陈岩觉得付出都是值得的。“木工技艺相对耗时耗力,但是如果我们选择让时间慢下来,去等待,用极致的手工去感受传承,去追溯美好事物的根源,这样一份情怀将永留孩子们心中。”

木工讲堂公益行

用木作展现传统文化里的中国智慧

“我们在杭州少儿图书馆开设公益木工大讲堂,得益于杭州市文广局的支持,让我们有场地展示中国的木工非遗文化,虽然我们每年都要投入二三十万的师资、耗材等费用,但我觉得非常值得。”

令陈岩兴奋和欣慰的是,自今年9月份开始,我省小学阶段新增了“技术和工程”课,让孩子们从小小年龄就开始认识身边的木工世界,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这对一直致力于传统手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陈岩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让更多人接触到木工这项技艺,甚至让更多人爱上木工创作,用木作展现传统文化里的中国智慧,揭示简单的数学原理,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引发生活思考,帮助人们成匠人、得匠心,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这个理想,几年来,陈岩不惜做了许多赔本的“买卖”:他在杭州龙坞租用了上千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展示中国木制工艺,供人们免费参观和体验;“老底子”公益木工大讲堂,也是免费的……

陈岩用细细的匠心和恒心,默默灌溉着传统木工文化这片土地,希望它早日开花结果。

编辑:HY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