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引导青年投身社区治理,充分凝聚青年力量,2023年11月16日,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大鹏新区团工委以“青鹏聚荟”为主题,共同举办了大鹏新区“双百助大鹏”系列之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沙龙活动。
据悉,这是新区群团工作部、新区团工委在持续打造“暖心系列”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后,首次专题聚焦社区治理领域,开展的青年交流与思维碰撞活动,邀请了首批团中央“千联万聚常引”青年社会组织人才、广州市黄埔区青年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梁焕娣现场分享广州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好经验、好做法,新区50余名团干部、青年代表前往下沙社区潮歌苑党群服务中心、王母社区王母围党群服务中心,实地参观党建引领、共青团引导、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暖心模式”社区实践。
让青年深入社区肌理,实现青年与治理的“双向奔赴”
“社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青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作为党的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各领域青年,探索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努力把更多青春气息、元素融入社区治理中,汇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谈到打造“暖心系列”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模式初衷时,新区群团工作部部长陈佳荣表示。
大鹏新区“暖心系列”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模式,是新区团工委联合大鹏办事处团工委,首批探索以下沙、王母社区为试点,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利用县域共青团改革契机,坚持发动青年服务青年理念,实施区街共建、资源下沉、内部挖掘、外部联动等方式,通过4个打造(打造共青团组织大网络、社区人才聚集高地、社区治理系列精品项目、社区治理青年支撑体系),确保团组织能量“满格”、团青作用“在线”、社会组织“融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大鹏新区特色青年参与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已挖掘出一批青年能人、建立了一批青年社团、培育了10余个“小切口”项目,让青年参与的“三分精力”变“十分干劲”,让社区治理从“略有耳闻”到“踊跃参与”。
让社区青年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青春合伙人
王母社区团委立足“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三大问题,依托“新区—办事处—社区”合力共建方式,从完善社区团组织入手,建立社区实体型团组织16个,其中,社区团支部2个,小区和城中村团支部6个,“两新”团支部8个。“我们通过不断丰富社区基层团组织形态,建立社区实体型、功能型、活动型、网络型四类基层团组织,推动社区团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青年想得起、靠得住、在身边的社区共青团组织大网络。”王母社区团委书记李志伟说。“吸纳6名大学生、11名本地青年、3名企业骨干青年等担任社区专、兼、挂职团干部,同时引进144个青年志愿者、2个青年社团团长、4个网络青年群群主、3个青少年事务社工作为社区团组织补充力量,不断充实团的干部力量。”
此外,在新区群团工作部、新区团工委的牵线搭桥下,主动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结对共建,运用大学生的金点子、新创新、青热情为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动能”。截至目前完成了2份调研课题,大学生亲自主导参与的社区治理活动逾30场,服务群众逾千人次。
让青年成为“暖心下沙志愿服务体系”的主角
下沙社区团委坚持社区党建为引领,以“暖心下沙志愿服务体系”为抓手,社区青年之家阵地为依托,打造N支青年志愿服务队、青年组织。
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必须增强青年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我们始终注重党对青年的思想引领,运用好‘线上+线下’双重学习模式,线上以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等多媒体平台为载体开展学习,线下以集中学习、交流学习、主题团日为抓手,发挥团干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刻理解参与社会治理的意义。”下沙社区团委书记林少玲表示,她接着说,“暖心下沙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们近年也在思考,如何引导青年更多参与,让青年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早在2018年,下沙社区党委就组建了“夕阳红服务队”“巾帼服务队”“朝阳突击队”三支骨干志愿服务队伍,下沙社区团委积极作为,主动思考,在暖心下沙志愿服务队伍的朝阳突击队基础上,延伸建立了红领巾环保卫士小分队、青年关爱小分队、创文督导青年宣传队、学业辅导志愿队等,充分发挥青年的专业优势,广泛搭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平台。
同时,下沙社区积极落实青春行动工作相关内容,不断创新团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用好用活青春之家阵地,撬动青年、凝聚青年,发展了“青年导师团”“青春圆桌派”“青年突击队”“麒麟之心青年队”“青年圈”等青年组织,组织了逾40场贴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打造了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增长极”,形成青年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编辑:殷鹏晖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